90%上架率!“大同模式”何以打造“算力之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2:22 1

摘要:说起山西大同,谁不是先想到 “煤都” 的硬核标签?毕竟这座城靠“乌金” 撑起能源半边天的故事,早就刻进了大家的认知里。但你绝对想不到,如今的大同竟偷偷换了赛道。

说起山西大同,谁不是先想到 “煤都” 的硬核标签?毕竟这座城靠“乌金” 撑起能源半边天的故事,早就刻进了大家的认知里。但你绝对想不到,如今的大同竟偷偷换了赛道。

“算力之城”是大同的新名片,但是大同为什么要发展算力?企业又为什么要选择大同发展算力?这座正加速向“算力之城”跃迁的资源型城市,其底气源于能源、区位、气候、产业生态四大核心优势的协同发力。

在2025中国算力大会现场,工信智媒体(通信世界)总编辑刘启诚与大同市人民政府数据产业发展顾问、秦云基础创始人居静的深度交流,不仅揭开了“大同模式”的神秘面纱,更勾勒出一座资源型城市向全球算力高地跃迁的清晰路径。

01 四大支柱撑起“大同模式”

当全国多地陷入“重基建、轻运营”的算力建设误区时,大同已凭借独特的“大同模式”实现突围,“算力之城”正在崛起。作为典型的能源城市,大同煤炭与电力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占比超一半,如今正从“输煤炭、输电力”向“输算力、输服务”转型,而新能源资源禀赋成为其算力产业的核心“燃料”。

但在居静看来,“大同模式”的核心并非简单的“算力+能源”叠加,而是一套覆盖全产业链的可持续生态体系,其成功源于四大关键支柱的协同支撑。

首先,产业垂直整合是生态根基。大同的地理坐标,使其天然成为算力产业的 “黄金节点”—— 作为山西融入京津冀发展的 “桥头堡”、北京向西贯通华北与西北的重要枢纽,其区位优势直接对接全国核心算力需求市场。不过,不同于多数地区聚焦数据中心单一环节的发展思路,大同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全链条闭环”的布局逻辑。

从上游的风光水电等清洁能源生产,到中游的算力基础设施搭建、网络传输保障,再到下游的装备制造配套、应用场景开发,甚至延伸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每个环节都被纳入统一的产业生态框架。这种整合并非强行捆绑,而是市场规律下的高效协同——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耦合,不仅消除了传统模式下的供需错配、成本高企等痛点,更让产业发展的红利切实反哺本地经济。

其次,市场化政策环境是发展保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政策的稳定性与市场化程度往往决定产业生命力。大同的破局之道在于,政府始终扮演“规则制定者”与“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而非“市场主导者”。居静强调,大同的政策设计始终围绕“长期主义”展开:土地供应优先保障算力核心项目,税收优惠与项目运营效益挂钩,资金扶持向技术创新倾斜。这种“有温度、有边界”的政策环境,既降低了企业的初期投入风险,又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为“大同模式”注入了持久动能。

最关键的是,算电协同是大同的核心竞争力。素有“中国煤都”之称的大同,煤炭产能达1.51亿吨,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1840 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容量1040 万千瓦,占比超56%,是国家“沙戈荒”12 个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之一;大同建成和在建的500千伏变电站共7座,形成东北、东南、中部、西部四个双环网供电结构,彻底杜绝算力中心“断电风险”;在建火电机组600万千瓦、新能源电站800万千瓦,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超1000亿度,可完全满足算力需求增长。

秦云基础超级能源综合体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

大同将这种优势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将清洁能源生产与算力中心运营深度绑定,大同实现了“发、储、用”一体化的算电协同模式。

一方面,本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直接供应算力基础设施,使大同算力运营成本较东部地区降低30%以上;另一方面,算力需求的稳定性又为新能源消纳提供了长期保障,解决了清洁能源“弃风弃光”的行业难题。目前,这种“绿色算力”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对能源成本敏感的AI训练、超算等高端算力需求落地。如今,大同已落地秦淮集团、中联数据、京东集团、抖音集团等5家大数据企业,累计产业投资超600亿元。

最重要的是聚焦真实需求。在居静的产业逻辑中,“算力建设必须回归商业本质”。不同于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数据中心规模、导致空置率高的困境,大同从项目规划阶段就坚持“以需定建”。通过前期深入调研AI、金融、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真实算力需求,精准匹配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目前大同已投运的数据中心上架率稳定在90%以上,用电量跻身全国算力枢纽城市前列,大部分项目实现商业闭环。这种“需求导向”的运营思路,不仅避免了资源浪费,更让大同的算力资产成为可持续增值的优质资产,为后续产业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今年上半年,大同市累计完成投资282亿元,共投运服务器73.6万台,算力规模近2.5万P,运营IT容量超810MW,折合标准机架32.6万架,整体上架率在90%以上,平均PUE在1.2以下。城市算力分指数居全国第三。

02 全球首例垂直生态项目落地:

“大同模式”的实践标杆

2025年,BCI秦云基础大同超级能源综合体广灵算力中心的正式交付,成为“大同模式”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节点。这座被居静称为“全球首例能算一体、算电协同和属地融合的垂直生态算力基础设施”的项目,不仅是大同算力产业的标杆,更为全球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秦云基础广灵超级能源综合体算力园区

从项目设计之初,广灵算力中心就突破了传统数据中心的边界。BCI秦云基础在广灵算力中心20公里范围适度超前开发布局风光储输能源配套,广灵100MW超大规模光伏发电基地项目周边250兆瓦超大规模光伏发电基地已于2024并网发电,年发电量4.5亿度、二期230兆瓦风电已进入施工期,预期可于2026年前全容量并网,可实现年发电量10亿度,将进一步实现绿色能源的就近消纳、算电协同场景。

它不再是孤立的“算力容器”,而是集能源生产、算力运营、装备制造、园区服务于一体的超级生态体:园区内不仅建有配套的风电场、光伏电站,还同步规划了储能站、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市政设施,甚至引入了服务器制造、冷却系统研发等配套企业。这种“全要素自给自足”的模式,使广灵算力中心实现了从能源到算力的“零损耗”转化,也形成了“本地生产、本地消费、本地循环”的产业格局。

在居静看来,广灵项目的价值远超一个单体工程。它的成功交付,证明了“算力大同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属地化垂直整合,资源型城市完全可以摆脱对外部产业链的依赖,构建自主可控的算力生态。

更重要的是,该项目为全球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能源紧张、算力需求激增的当下,“算力+能源+生态”的一体化模式,或许是解决算力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优解。目前,已有来自欧洲、东南亚的多个代表团赴广灵考察,希望将这一模式引入本国算力建设项目。

能源与算力的深度融合,是大同保持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居静的规划中,大同的算电融合并非停留在“用清洁能源供电”的初级阶段,而是向“智能协同管理”的高级阶段迈进,一系列具体举措正推动这一升级落地。

长期来看,大同的目标是打造全球领先的“能源-算力”融合发展示范区。居静表示,未来将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吸引更多对能源敏感的高端算力企业落户,形成“算力需求-能源生产-技术创新”的正向循环,最终使大同成为全球绿色算力的核心供应基地,推动算力产业从“拼规模”向“拼质量、拼效率”转型。

03 把握三大趋势

“算力之城”正在崛起

站在全球算力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居静对行业趋势有着清晰的判断,而大同的定位也随之明确。

在他看来,未来三年将是全球算力产业格局重构的关键期,三大趋势将主导行业发展:绿色可持续成为算力核心指标,随着全球“双碳”目标推进,清洁能源驱动的算力将成为市场主流;算力与实体经济融合加速,AI、工业互联网、元宇宙等场景将催生多样化的算力需求;技术创新重塑产业竞争力,新型计算架构、低功耗芯片等技术突破将打破现有算力供给格局。

在这一趋势下,大同正凭借“大同模式”的独特优势,从区域算力枢纽向全球算力高地迈进。居静认为,大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可复制的生态优势”:丰富的清洁能源储备、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市场化的政策环境,三者叠加形成的“护城河”,让大同在全球算力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我们做血管做很多年了,其实我们做算力也可以是国家的血管。把我们很多被忽略的资源重新利用起来,成为国家的一个支柱。”居静介绍,自2018年引进首个数据中心项目以来,大同系统布局算力产业,七年来凭借能源、区位与气候优势,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构建起服务国家战略的算力集群。如今,大同已跻身城市算力分指数全国第三,成为环首都地区重要的算力节点城市。

位于大同的秦云基础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3ms延时对接核心市场、1.2以内 PUE控制成本、56%绿电占比契合双碳目标、90%上架率保障回报——这四重优势叠加,让大同的算力资源兼具 “高可靠性、高性价比、高适配性”。此外,大同市政府还出台《大同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大同市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以“规则制定者”与“服务提供者”角色,为企业营造“有温度、有边界”的市场化环境。

从“煤都”到“算力之城”,大同以四大优势为底气,用硬核数据证明:算力产业不是少数城市的专属品,资源型城市通过精准定位与生态构建,同样能成为全球算力格局中的关键力量。

从资源型城市到全球算力高地,大同的转型之路并非偶然。在居静的蓝图中,“大同模式”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赢”的全球算力生态——让更多地区借鉴大同经验,让算力资源更公平地分配,让数字经济的红利惠及更多人。

“大同是一座凛冽的城市、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更是一座有力量的城市。”正如他所说:“算力不是少数城市的专属品,而是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大同正在做的,就是探索一条让算力可持续发展、普惠共享的道路。”

-END-

重磅发布!一个新万亿级市场来了

230亿卖频谱求生:第四大运营商“梦碎”

牌照争议下的卫星互联网:“发牌”还是“洗牌”?

作者:刘启诚 梅雅鑫

责编/版式:王禹蓉

审校:王 涛 梅雅鑫

监制:刘启诚

【通信世界新媒体矩阵】

新浪看点 | 雪球号 | 抖音 | 快手 | 爱奇艺 | 知乎 | 哔哩哔哩 | 咪咕视频 | CSDN | 36氪

【新媒体团队】

监制|刘启诚

审校|王涛 梅雅鑫

编辑|王禹蓉

视频制作|盖贝贝 黄杨洋 卢瑞旭 蒋雅丽

运营|林嵩

来源:通信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