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4日,一则来自外交渠道的消息——日本政府打招呼,让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别去参加中国九三阅兵。理由抛得很直白,说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重,建议各国慎重考虑。通过驻外大使馆去做工作,用的是“友情提醒”的口气,背后却是赤裸裸的政治盘算。
8月24日,一则来自外交渠道的消息——日本政府打招呼,让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别去参加中国九三阅兵。理由抛得很直白,说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重,建议各国慎重考虑。通过驻外大使馆去做工作,用的是“友情提醒”的口气,背后却是赤裸裸的政治盘算。
8月17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抵东京,与日本外相岩屋毅会面。会后风向陡变,德国指着中国提了三道“红线”:不准支持俄罗斯、不准管制稀土出口、不准在东海、南海和台海捍卫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这三条一摆,意思很硬,直戳中国核心利益。看懂的人都明白——这不是谈合作,是逼着你按他们的剧本走。
今年是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按理说,这是纪念共同胜利、缅怀牺牲、守住底线的一年。可现实是,曾经的战败国、当年的轴心国,合着节拍在新一轮地缘博弈里做大动作,时不时还要冲战胜国呛声。
二战后,反法西斯同盟国搭起了战后国际秩序,联合国是核心枢纽。冷战落幕后,世界走进了“后冷战时代”,美国主导的那套全球化叙事、新自由主义规则风光了很久。可一连串大事件压过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7年特朗普上台,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中东乱局,再到特朗普再度执政的回马枪——牌桌变了。权力、资本、供应链、技术标准,全在重新洗牌。美国的外部威慑力、内部治理能力同步打折,地缘热点出现空档,地区强国的雄心就被点燃了,新兴国家也在加速冲线。战后国际秩序被拖着走、被撕扯,出现裂缝,甚至露出逐步解体的边角。
这种变局里,更多国家盯死“本国利益”。德国、日本是典型。两国经济体量不小,却被战后安排按了帽子,军事、政治、外交都有硬约束。德国和日本说白了,想摘掉“战败国”的标签,完成所谓“国家正常化”,让军事与外交匹配经济体量,让国际地位跟实力对上号,还能在国内找回一口“国家尊严”的气。
德国这条线,逻辑很清楚。两德合并、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欧洲安全版图被改写。北约一路往东,逼近俄罗斯腹地。战后规则在欧洲这头松了口。德国统一后坐稳了欧盟领头位置,但在军事上一直端着“克制文化”的碗。海外派兵得议会点头,伊拉克战争不沾,军费还被法律卡着。节点出现在俄乌冲突。德方抓住“俄罗斯威胁论”,上了一套组合拳:军费拉升,给乌克兰送致命武器,扩展军工产能,东翼增兵增装,北约行动里更加前倾。
2023年6月,德国发布首份国家安全战略,安全议题被扩到经济、贸易、意识形态这些非传统领域,安全逻辑覆盖全局。2025年3月,联邦议会修基本法,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国防开支不再受“债务刹车”约束,等于给军费提速开绿灯。总理默茨那句“德国回来了”,不是一句空话,是把战后约束往后推了一大步。按规划,2025年8月底还要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决策层级更集中,情报汇聚更完整,战后体制又要动一次筋骨。
日本的路径又不一样。东亚这边的战后秩序相对稳,安全同盟、经济链条、政治默契都在。直到美国政治风向变脸,区域秩序开始松动。日本看准缝隙,端起“中国威胁”的牌,拿来做修宪扩军的理由,把美日同盟当作加速器,往“国家正常化”的轨道上冲。口径也越放越猛。2025年3月,日本公开表示《中日联合声明》无法律约束力。要知道,这份文件是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写得很清楚,尊重一个中国原则,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这不仅是双边政治共识,也是结束战争状态、构建亚太战后秩序的法律底座。日本把这层底座踢开,等于在战后秩序上动刀。
台湾、钓鱼岛、南海,一个个敏感议题被拿来当突破口。喊话、试探、造势,像在红线边缘反复试温。拉美国,拉盟友,把亚洲安全议题往“北约化”的方向带。声音多了、队形密了,成本就被稀释了,心理上也壮胆。多是放话少动手,把火候拧在“可控挑衅”的档位上。德国看准机会,从欧洲伸手到亚洲,借力打力,一方面给自己攒国际曝光,一方面推着东亚秩序再松一松。背后还有一层算盘——日本“正常化”之后,德日都想在新秩序里要更大的位子,连常任理事国的门槛都想试着去够。
回到九三阅兵。为什么日本要出面劝别人别去?怕的不是阅兵本身,怕的是“记忆”。九三阅兵是巩固战后国际秩序的象征性节点,主题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说“不能忘”的集体表达。日本在二战犯下的罪行,遍布亚洲,也伤及欧美。阅兵一响,历史被再度点亮,日本右翼那点“洗白”的心思就要熄火。国际社会在这样的纪念节奏里会相互靠拢,战后秩序的合法性会被再次加固,日本“正常化”的政治空间就会变窄。
把德国那套“对华三不”放在一起看,味道也更清晰了。稀土是谁的命门,大家都懂。产业链上游的战略资源,一旦被别人界定“你不能管”,那还是不是主权范围内的经济安全问题?至于让中国在东海、南海、台海不去捍卫自身主权与海洋权益,这话说出口,本身就到了碰线的程度。国际关系的最小常识都明白,主权与安全是任何国家最后的底板。所谓“不要支持俄罗斯”,是在更大的地缘叙事里押注压力策略,想把对俄议题捆绑到对华议程,把两条线硬合成一条线,好在舆论上“塑形”,在政策上“限位”。
还有一层现实,全球化进入寒冬,旧规则不好使,谁都想卡一个更好的座位。德国和日本都有一肚子账要翻。经济跑得快,政治却被套着紧箍咒,落差越大,逼人越想冲关。眼下这拨冲击,指向很实际——要在下一轮全球化里争主动,要拿更大的市场和利益盘子。历史的经验证明,只要贸易在,资本就会往更大市场走,规则就会往更高层级整合。旧秩序要塌缩,就会伴随冲突与对撞,一轮又一轮。今天的焦虑,说到底,是对未来主导权的抢滩。
中国先把话摆明:九三阅兵,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和平的宣示。任何“别去参加”的游说,改变不了纪念的意义。战后秩序的合法性,不会因为几句“反日色彩浓重”就被抹去。对外部的挑衅,态度要清楚,底线要稳住,沟通该做还是要做,但底线不能换。对那些拿稀土、拿海域、拿台湾当筹码的外部声音,必须回以事实与规则。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