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 21 世纪以来,肥胖如同一场汹涌的浪潮,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我国人群基数大,绝对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肥胖影响到全身多系统,是诸多常见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民生造成重大影响。
进入 21 世纪以来,肥胖如同一场汹涌的浪潮,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我国人群基数大,绝对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肥胖影响到全身多系统,是诸多常见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民生造成重大影响。
2025年8月15~17日,2025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COC)于首都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肥胖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肥胖防治的前沿问题,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于康教授围绕“减重治疗中肌少症的发生机制与预防”分享新权威见解,医脉通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医脉通: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的肥胖现状和流行趋势?
于康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我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现患率已经达到50%以上,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一比例的绝对数量不容小觑。肥胖问题不仅体现在总体肥胖率上,还表现为腹型肥胖的现患率较高。腹型肥胖会显著增加不良健康结局的发生风险,加重疾病负担和治疗费用负担。肥胖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有效管理,以实现全民健康体重管理的目标。
医脉通:在本次大会中,您以《减重治疗中肌少症的发生机制与预防》为题发表了精彩的学术讲座。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在减重过程中,肌少症是如何发生的?哪些因素是导致肌少症的主要原因?
于康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肌少症与肥胖症既有关联又存在区别。肌少症过去被认为主要是增龄性改变,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数量、力量和功能减退。但现在发现除了增龄性因素外,疾病和治疗也会导致肌少症,如糖尿病患者即使年轻也可能出现肌少症。在减重治疗过程中,可能伴随肌肉流失,有的人在减重过程中,可能肌肉减少量比脂肪量更多,这种情况并没有达到减重真正的目标。肌肉流失会增加感染风险、导致衰弱、生活质量下降、跌倒骨折风险增加,甚至增加总体死亡率。
因此减重过程中的肌少症要引起广泛关注。肌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营养状况、疾病影响和治疗不当等。比如一些年轻女性因担心体重而过度素食,老年人追求"老来瘦"而减少肉类摄入,这些都可能导致肌肉流失;疾病因素如肥胖相关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也会导致肌肉流失;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忽视合理营养、蛋白质摄入不足,同样会加重肌肉流失。因此,在健康管理和减重治疗中,需要将人体作为整体考虑,特别重视肌肉的维护和健康管理。
医脉通:减重治疗中肌少症的预防和管理,您有哪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可以分享?在饮食、运动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于康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首先减重治疗过程中要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考量,一定要在减重过程中同时关注到肌肉、脂肪、总体水分、生活质量、肝肾功能等一系列的指标,具体而言对肌肉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营养层面上,减重过程中,在降低能量摄入的同时需要保证蛋白质供给,建议每公斤体重摄入1.2-1.5g蛋白质,个别人可以到2.0g/公斤,其中优质蛋白应占50%-75%以上。
第二、注意调整脂肪酸的类型,增加欧米伽3脂肪酸(ω-3)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同时合理补充维生素D3、具有抗氧化营养素和β-羟基β-甲基丁酸(HMB)等特定营养物质来降低体内炎症反应,改善肌肉合成,减少肌肉衰减。
第三、运动方面要结合有氧锻炼和抗阻运动,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并持之以恒。生活方式上要注意规律作息、充足睡眠等基础管理。对于可能导致肌肉异常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COPD等需要积极治疗。通过综合管理来改善减重效果并预防肌少症。
专家简介
于康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临床及科研博士后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 临床营养科,主任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首席专家(肿瘤营养)
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研究所临床营养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NUSOC协作组,副组长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