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刘今年30岁,几年前咬牙在城里买了一套房。那时候,他觉得终于算是“安了家”。
小刘今年30岁,几年前咬牙在城里买了一套房。那时候,他觉得终于算是“安了家”。
签下房贷的那一刻,他满是希望。父母在老家也替他高兴:儿子在城里有房了,不用再漂泊。
可几年过去了,房子没升值,反而跌了几十万。房贷还没少,每个月8000的月供,像一块大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说:“我现在不敢生病,不敢失业,不敢乱花钱。活得像个60岁的人,天天都在精打细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初买房,他的那套小三居总价260万,首付60万,贷款200万。
买的时候,房价正热,售楼处人满为患,大家都怕晚一步就买不到。结果几年过去,小区房价直接从2.9万一平跌到2.2万一平,账一算,房子市值少了快50万。
可银行贷款200万,一分不少,每月还是要还8000。
这就是最扎心的地方:房子变便宜了,但贷款利息照算,本金照还。你辛辛苦苦掏的钱,全打了水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刘工资一个月1.5万,看起来不低。可房贷一还掉8000,生活费3000,剩下的钱根本不敢乱花。
同事聚餐,他能躲就躲;朋友结婚,红包能少就少;甚至换个手机,都要纠结很久。
最难受的是心理压力。
别人30岁,可能还在谈理想,想着出去旅游看看世界。可他每天脑子里想的就是:“房贷还完了吗?下个月钱够不够?”
他说:“我感觉自己像被房贷绑架了,未来二三十年,就在为银行打工。”
最惨的,不是没买房的人
很多人觉得,没买房才惨,毕竟租房不稳定。可真正在房贷里挣扎过的人才知道:最惨的,反而是那些买了房、背着高额贷款的人。
租房的人,至少还能随时搬家,失业了可以换个便宜的地方住。可有了房贷的人,房子是固定的,月供是死的,一点都容不得拖延。
有时候,真的不是买不起,而是供不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知道房贷压力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宁愿负债几十年?
原因很简单:房子在中国,不只是住的地方,它还是安全感、面子和归属感。
父母一辈的观念很深:没房就不算真正安家。结婚更是如此,很多家庭宁愿掏空六个钱包,也要给孩子买套房。
小刘当初买房,也是为了“有个家”,想着以后结婚能用。可现实告诉他:有了房子,并不代表生活轻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朋友圈里,30岁的人该有的活力,他一点都感受不到。
别人晒旅游,他在加班;别人买车换车,他连想都不敢想;别人享受生活,他只敢算账。
长期的高压,让他提前进入“中年状态”。明明才30岁,整天提心吊胆,怕失业、怕房价再跌、怕身体出问题。
他笑着说:“我现在比我爸妈还省,什么都不敢买,生怕哪天还不上房贷。”
房价下跌,谁在受伤?
表面看,房价下跌对刚需买房的人是好事。但对已经背着贷款的人来说,这是一场灾难。
房子不升值,意味着你付出的代价没有回报;房子贬值,还意味着你可能“越供越穷”。
有些家庭,房子买在高点,现在贷款还剩上百万,市值却跌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卖都卖不掉,只能硬着头皮还。
真正被伤到的,是无数像小刘这样的普通打工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说,房贷是“强制储蓄”,逼着你有资产。但实际走过的人才知道,这条路太长太苦了。
30年贷款,360个月,哪怕只要有一两年失业、收入下降,整个家庭都可能陷入危机。
所以,很多人说,房贷不是买房的代价,而是买心安理得生活的代价。问题是,房子真的能换来心安吗?
也许,真正的家不是房子
小刘后来想通了一点:房子是身外物,生活才是真正的根本。
他说:“有房子当然好,但房子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帮我减轻压力。唯一能让我踏实的,是健康的身体和稳定的工作。”
这话听起来很普通,但对他来说,是从无数个被月供压到透不过气的夜里悟出来的。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买不起房。其实,买得起房的人,很多也未必过得轻松。
一套房,把三十岁的人变成六十岁,把青春磨成白发,把生活过成了还款单。
房子没错,错的是我们把所有幸福都寄托在一套房子上。
真正的幸福,也许不是有一套房,而是有自由呼吸的生活。
来源:债路上梁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