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里的边疆治理密码:古人用名字玩转边疆的智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3 12:15 2

摘要:前言:您知道吗?华夏的地名就像就像一本活灵活现的历史书,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比如传说有天河之水流入人间的天水,有楚国公子熊红在附近建鄂王城的鄂州,有浓郁孝文化的孝感,有苍梧古国的梧州,有泉山在城北的泉州,有金星与婺女星分野之说的金华......

前言:您知道吗?华夏的地名就像就像一本活灵活现的历史书,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比如传说有天河之水流入人间的天水,有楚国公子熊红在附近建鄂王城的鄂州,有浓郁孝文化的孝感,有苍梧古国的梧州,有泉山在城北的泉州,有金星与婺女星分野之说的金华......

今天笔者倒不是要把所有地名挨个说一遍,主要是在地名中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作为古代王朝边疆地区的很多地名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传递出了一种“安定边疆,协和万邦”的理想,也体现出了古代王朝在治理边疆方面的智慧。咱们就从西北、西南和东北三大边疆板块来看看这里头的故事。

鄂州(笔者家乡)旁边的鄂王城文化园

1、甘肃

汉武帝派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后,在其地置张掖、酒泉、武威和敦煌四郡,张掖这名字霸气,“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就像汉朝在河西走廊伸出一条胳膊,把西域搂进怀里。酒泉的名字有故事,霍去病打胜仗后把御酒倒进泉里,让全军一起喝,这招“官兵同乐”比直接发奖金还管用。武威说白了就是汉武帝在夸耀河西之战的武功军威,以震慑四邻。

敦煌更绝,“盛大辉煌”的寓意直接拉满,丝绸之路的文化枢纽地位一目了然。张掖后来被西魏以“城西南甘浚山下,有泉甘冽”为依托改名为甘州,酒泉则被隋朝以“肃振国威,以通西域”改名为肃州,后面西夏便各取一字组了个甘肃军司,元朝在此基础上设甘肃行省,这就算是将甘肃之名传承了下来。

汉朝的河西四郡

2、新疆

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取的,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之乱后,特意选了这两个字,意思是“故土新归”。你想啊,以前这里叫“西域”,感觉像个模糊的远方概念,现在直接改名“新疆”,就像给边疆地区发了个“户口本”,明明白白告诉所有人,“这是我地盘!”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直接给新疆建了省,这名字就成了多民族大家庭的象征。

乾隆当时为了巩固成果,下令将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改名为迪化(意为启迪教化),乾隆希望当地属民能够慕文明之风,服从朝廷管理。新中国建立后又改了回来,以期和当地的民族自治政策相呼应,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

乾隆灭准噶尔

3、宁夏

元朝灭了西夏后,没直接叫“西夏省”,而是取了“夏地安宁”的意思叫宁夏。这就像家长教训完孩子后,还不忘给颗糖吃,“别闹了,以后咱们好好过日子”。从元朝的宁夏府路,到明清的宁夏卫、宁夏府,名字里的“宁”字一直没变,就是希望西北边疆能安安稳稳的。

银川之名来得相对较晚,民国当时取名时曾有过朔方(内有开疆拓土的豪情)和怀远(意为安抚边远的人)等选择,考虑到团结,最后才用了这个相对中和的名字。银川南边的固原在唐朝时叫原州,宋金弄出了“镇戎”、“德顺”,明朝则改成了固原,相比“镇戎”,固原无疑温和多了。

元朝时期的宁夏府路

1、云南

随着土司制度的弊端不断加剧,清世宗大力推行改土归流。雍正五年,朝廷下令裁撤沾益州土司领地,从中划出一部分成立宣威州,此地为滇东北的要冲之地,州名有宣播朝廷威德之意,该州后演变成今天的宣威市。翌年,朝廷又撤掉了乌蒙土司,改乌蒙土府为乌蒙府,后取“昭明宣通”之意改名为昭通,一直沿用至今。

雍正七年,朝廷又将车里宣慰司所辖的部分原属土司领地整合成普洱(在哈尼族语里意为水湾寨)府,这也就是今天的普洱市由来。乾隆十二年,朝廷在今临沧市临翔区改土归流,将勐缅长官司改为缅宁厅,这名字里藏着两层意思,对内希望当地不再闹土司纷争,对外也想让缅甸消停点。就像现在家长给孩子取名“致远”、“思齐”,寄托着美好的期望。

明朝时期的云南部分土司分布

2、贵州

都知道万历三大征,其中之一就是讨伐播州土司杨应龙,战后将其家族领地改为遵义府,大概意思是劝告大家不要再搞事情了,要遵循王的大义。播州之战打了近4个月之久,可见贵州土司势力之强。永乐十一年,存续了800多年的田氏土司生乱,朝廷迅即派出5万大军予以干涉,旨在趁机实行改土归流。

战后,朝廷将田氏土司的领地变成了8个流官府,并以此为基础成立贵州布政使司。正统六年,朝廷以土司李瑛死后无人为由将其家族领地改为永从县(有永远顺从之意),设流官管理。康熙二十五年,西山阳洞土司因生乱而被废,其地并入永从县。在此之前的康熙四年,吴三桂率军平定了水西土司之乱,朝廷遂改土归流,设大定和威宁等四府。

贵州四大土司

3、四川

乾隆十七年,杂谷土司苍旺起兵作乱,时任四川提督的岳钟琪反应迅速,及时灭了苍旺,朝廷便废除杂谷土司,在其地设杂谷厅,安排流官管理,后将厅升级为直隶厅。嘉庆八年,朝廷取“治理番地”之意将杂谷二字改成理番。待到民国时期,先是直隶厅改为县,后是去掉番字,这便有了现在的理县。整个过程体现了从改土归流到民族融合的深度变化。

乾隆自诩有十全武功,其中之二是发生在四川,即平定大小金川之乱,两次作战前后打了5年,耗费白银7000多万两。战后,朝廷下令废掉该地的土司,在小金川设美诺直隶厅,后将美诺改名为懋功(意为懋建奇功)。新中国建立后,考虑到甘肃也有个懋功县,便将四川懋功县改名为小金县,既淡化了当初清朝军事征服的色彩,也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

大小金川的地理位置

1、辽宁

顺治十四年,入关后的清朝在老家盛京设奉天府,意为奉天承运。清朝覆灭后,此意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于是便秉持山水命名的传统,重新改成沈阳(位于古沈水之北),相应的奉天省也跟着改成为辽宁省,有希望辽河两岸永远安宁的意思在里面。洪武十七年,朝廷为了应付盘踞在东北的残元纳哈出势力,在沈阳东边的高尔山下新建了抚顺城,有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之意。

唐朝末年,契丹称霸草原,其太祖耶律阿保机秉着胡汉分治的理念,令人在小凌河一带建造锦州城,用以安置从汉地掳掠来的织锦工匠,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广植桑麻,给契丹贵族生产丝绸锦缎等。后来女真人取广泛安宁之意将名字改成了广宁府,一直沿用到明朝,直到康熙年间,才改回锦州府。

明朝的辽东都司

2、吉林

就在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那年,皇太极为强化对东海女真的控制,派大臣在海浪河流域建宁古塔(满语意为六个部落)城,并安排一名副都统在此统筹经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这个副都统单位后来在康熙年间提级为将军单位,即宁古塔将军,其治所迁至西南方向的松花江中上游吉林乌拉(康熙十二年建,满语意为沿江的城池)。

乾隆二十二年,考虑到宁古塔旧址地处偏远,且给人的印象不大好,朝廷便将宁古塔将军改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即吉林将军,待到光绪年间则以此为基础设吉林省,由此标志着吉林之名从单个城邑升级为一级行政区划。虽说少了乌拉二字,但是这也是满汉融合的结果。像今天的伊通(满语意为宏大)和舒兰(满语意为果实)等吉林地名也都有这种体现。

清朝时期的东北三将军辖区

3、内蒙古

明朝中后期,左翼蒙古在右翼蒙古的步步紧逼下大举南迁,形成了漠南蒙古。后来清朝为了更好地管控蒙古各部,将归附更早、关系更好的漠南蒙古作为内札萨克蒙古,这便是内蒙古之名的由来。公元10世纪中期,辽国以唐朝的受降城为基础设丰州,后来蒙古土默特部占领了此地,并以青砖建了座城池,明朝赐名为归化,寓意归顺朝廷、服从教化。

康熙时期,朝廷鉴于此地的重要性,不仅修缮扩建了归化城,还在其不远处新建了座绥远(意为安定远方)城,后来二城合一,名归绥,待到新中国建立后,废掉了这个不利于团结的名字,改为能够彰显蒙古文化的呼和浩特(蒙语意为青色的城)。

内蒙地名大多都保留了蒙古文化

综上所述,古代王朝在给边疆地区命名时确实很有讲究,其中有“空间洗脑术”。像安西、北庭、新疆、西宁、南宁这些名字,用安、宁、新这些字,把中原王朝的权威刻在边疆的土地上,让边疆百姓潜移默化地接受“大一统”的观念;还有“文化混搭风”,比如有些地名会既保留了少数民族语言特色,又能够在汉字的字面意思上有所寓意。

这些地名就像古人留给我们的治理锦囊,告诉我们治理边疆地区不能只靠武力,文化认同和制度创新同样重要。下次您去这些地方旅游,记得多留意地名背后的故事,说不定您还能解开更多的治理密码呢!

参考文献:

来源:鄂G游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