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4年8月1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致使河堤决口,庄稼被淹,部分村庄房屋倒塌。然而灾难并未止步,次年的8月14日,同样的水灾再次来袭,重复着去年发生的故事。
文:隋建丛
半个世纪转瞬即逝,但在我的家乡,那些年长的人们每当谈及“813、814”这两个数字时,仍旧心有余悸,仿佛那场大雨造成的水灾阴影从未远去。
1974年8月1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致使河堤决口,庄稼被淹,部分村庄房屋倒塌。然而灾难并未止步,次年的8月14日,同样的水灾再次来袭,重复着去年发生的故事。
连续两年的水灾竟在如此相近的日子里降临,从此每逢这两日,若是天空阴沉,雨滴落下,或是听闻台风将至,众人皆会格外小心,密切关注,还甚至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时常提及的话题。而我和众多的亲历者一样,记忆尤深的是1975年8月14日发生的那场水灾。时至今日,那场水灾所带来的恐惧仍挥之不去。
那年八月,正值玉米吐穗,大豆开花,瓜果飘香,蔬菜满园的时节,人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期待着丰收的果实。然而,进入中旬后,受台风“尼娜”影响,天空仿佛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漏洞,连日淫雨霏霏,单日降雨量竟高达200多毫米。河水泛滥,沟渠满溢,庄稼全部淹泡在水里。8月14日清晨,遵照大队的统一部署,村民们扛起铁锨匆匆赶往地里排水。走了没多远,只见前面就和涨潮那样来了一波汹涌的水流,别说堵了,就是后撤还要加快速度。
一回到村里,大水便如猛兽般席卷了低洼处的房屋,粮食在缸中被浸泡,家禽牲畜也在水流中迅速消失。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房屋倒塌,徒然面对这肆虐的洪水无能为力。
如今回想起来,在那个土墙、土屋、土炕仍十分普遍的年代,庆幸的是洪水发生在早晨,若是夜晚来袭,躲闪可能都来不及,人员伤亡,在所难免。好在洪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为受灾的村庄和家庭留下了一丝缓冲的余地,如果洪水持续两三天,就是窗台高的砖房也要所剩无几。
那天,受灾的村庄七零八落,一片狼藉,但大家的情绪比较稳定,毕竟面对的是不可抗拒的天灾。村民们纷纷将未被冲走的门板和房梁收集起来,准备搭建临时住所,邻里之间自发的开展自救与互救,受灾较轻的家庭还主动承担起提供食宿的义务。水灾无情,人间有爱,温暖的互助驱散了水灾带来的阴霾,大家用爱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抗洪大堤。
水灾发生后,电话成了当时最重要的指挥工具。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各级领导通过电话掌握灾情,大队领导通过电话汇报情况,值守电话的人神经紧绷,目光紧紧盯着电话机,铃声一响便迅速接听,生怕耽误了上级指示的传达和救灾任务的执行。
为妥善安置受灾村庄群众的生活,县社领导亲赴一线查看灾情,详细了解受灾情况,逐一安排救助任务,每一个细节都不曾遗漏。他们决策迅速,行动果断,作风缜密,将“人民公仆”这一理念真正地贯穿到了实际行动里。大队干部更是细致入微,挨家挨户解决社员群众的吃住问题,把因房屋倒塌无法自助自救的家庭,统一安置在学校居住。
次日,未受灾的村庄纷纷送来一筐筐、一篓篓的各种干粮,并且全部是用细粮制作而成。由于道路被冲毁,救援物资全靠肩挑人抬。这些举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上级领导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可惜的是,当时照相设备匮乏,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场景未能记录下来,留存的只有片言只语和零碎的记忆。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还动用了军用直升机进行物资空投,济南军区某部派遣200多名官兵,携带橡皮艇和救生衣火速来到灾区。省卫生厅也及时派出医疗队伍,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县政府紧急从潍坊和青岛申请调配粮食与衣物,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上海市还支援了500吨化肥,以帮助灾后农业生产的恢复,而辽宁省则慷慨捐赠了柴油和发电机,为灾区的电力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援助为灾区克服灾难以及日后的房屋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灾后,大队广播室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各生产队抗灾情况,统计邻村捐助情况,撰写好人好事的文章,通过广播传播出去。这不仅及时传达了上级的指示精神,还极大调动了社员群众灾后恢复生产的积极性。广播之余,高音喇叭播放的是当时广为人知且备受欢迎的影片《青松岭》、《红雨》、《两个小八路》和《侦察兵》等激情高昂、催人奋进的电影插曲,而播放次数最多的当属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
想一想那时,再看看现在,今天送女上大学如果是“青布裤子白布褂,实纳帮的夹鞋脚上穿”,然后用扁担挑着行李,恐怕是一大奇观了。如果做成抖音和快手,评论和浏览量名列前三名应该不成问题。
时代就是这样,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永不停歇。过去有个自行车就引以自豪,多少年以前别说坐小车,就是能开个小车就要高看一眼,请客吃饭的座次都要把司机放在主要位置。因为有的司机习惯把小车钥匙往酒桌上一放,意思是说我是开小车的。
现在,小车和当年的自行车那样,谁家都有个一辆两辆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远的坐飞机或高铁,近的私家车接送,要问孩子什么是扁担,恐怕大多数都会茫然无知。当然,这是后话。
秋收过后,未受灾的大队领导带领人员自带干粮和工具,吃住在受灾的村庄,为倒塌房屋的社员群众免费义务盖房。按照上级补助标准和要求,新建房屋的地基使用石头,红砖砌至窗台,以增强房屋的坚固性,防止类似洪水再次造成危害。
曾经的废墟上,运料车一辆接一辆,援建的人们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几十天的功夫一间间房屋拔地而起,冬季来临之前受灾群众就搬进了新居。有的新建房屋山墙上还镶嵌着“某某村援建”和年号的字样,成了现在为数不多的珍贵“墨宝”和历史痕迹。这不仅彰显了当时的团结互助精神,更化作了一段难忘的历史篇章,尤其是那些住进了新房的受灾家庭,铭记于心,更加难忘!
历史是由无数细微之事汇集而成的,那些为受灾村庄提供捐助和援建的人们,定会感到自豪,因为在家乡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广为流传和留存于世的是他们用爱心铸就的辉煌和篇章。而他们亲手建造的这些房屋在后续的岁月里不但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也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村的队部因水灾倒塌,也在援建之列。新建的队部有序排列着办公室、会议室、青年活动室、卫生室和供销社代销点。尤其是卫生室和代销点,基本上保证了小病不出村和日常用品的供给,极大方便了社员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也体现了时代特征。至于后来发生的种种变化,则是另一段值得书写的故事。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经历过的人总会留下许多社会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两次大雨造成的洪灾,皆因沟河排水不畅、河堤低矮,加之预警机制尚不健全所致。尤其是“814”洪灾之后,各级领导干部及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当时县政府还将每年的8月定为“防汛宣传月”,以提升民众对防洪工作的重视与认知。
那年的寒冬,伴随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召开,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治理河道大会战,动员20万民众对河道进行彻底有效的治理。工地现场,众人挥舞铁锹,手推车轮番上阵,彩旗招展如云,口号声震耳欲聋,如同解放战争时期的关键战役般波澜壮阔。
如此宏大的场景,每个村庄,每个人,无一不是自备粮草,以大队为单位组织会战。经过两个冬季的不懈努力,清淤筑堤工程终于圆满完成,修建了长达百余里的固河大堤,为全县人民消除了后顾之忧。而如此浩大的工程,除了少量的油料消耗外,再无其他资金投入,这无疑成为了家乡水利史上继1958年修建了3座大型水库之后的又一壮举。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加固整治,使两岸大堤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斗转星移,那年、那月、那场雨发生的洪涝灾害早已成为留存于心的历史陈迹。如今,曾经被洪水肆虐的村庄早已焕然一新,昔日泥泞的小道变身成为宽阔的水泥道路,每个村里都配备了健身小广场和党群活动室。家家户户的住房都贴上了光洁亮丽的瓷砖,室内宽敞明亮且布置得井井有条,网络宽带等现代化设施更是一应俱全,村民们喝着洁净的自来水,使用着便捷的天然气。有些村庄还住进了配备电梯的现代洋房,居民们如同城市人一般,享受着现代物质生活以及高科技文明所带来的种种便利。
河道两旁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树木抽枝发芽,花草争相绽放;炎炎夏日,绿荫如织,鸟啼蝉鸣,充满了勃勃生机;金秋时节,枫叶似火,黄叶飘零,层层叠叠的树木犹如打翻的调色盘;寒冬腊月,松柏傲雪挺立,冬青环绕守护。
两岸大堤之下是平坦如砥的滨河大道,蜿蜒曲折绵延百余里。放眼望去,一里一景,四季变换,目不暇接,恰似一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徜徉在这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廊里,多少人沉醉其中、多少人流连忘返。因为除了如诗如画的景致外,河东岸的田野里油菜花随风飘蝴蝶飞舞,河西岸庄稼苗绿油油好似绒毡;在河的南端是高楼耸立一片片,北端是苹果、桃树、梨树一行行......
时光荏苒,不可倒流,然而那些难忘的情景却永远铭记于心。回溯到1974、1975年的8月,那时阴雨连绵,河水猛涨,庄稼被毁,无数房屋被淹。如今,时光已悄然流转了无数个轮回,人们已经淡定了许多。尤其是那年、那月、那场雨以后,人们不再畏惧汹涌的洪水,而是有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笃定;还有一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惬意。这份从容,这份底气,是多么的让人为之感到自豪啊!
【作者简介】隋建丛,男,汉族,山东诸城市人。闲居后,偶尔写零碎的往事回忆和纪实散文并在有关刊物和公众号发表。
【投稿指南】亲爱的文友们,如果你怀揣着对乡土的眷恋、乡情的炽热、乡愁的感怀,创作了相关原创佳作,欢迎向本号投稿!我们专注于收录饱含乡土韵味、触动心灵的优质稿件。
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温馨提示:随稿件附上您的作者简介,若能搭配契合主题的精美图片则更佳,这将使您的作品更具感染力。特别强调:稿件务必为原创首发,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均不符合要求。稿费细则:自即日起,每篇稿件所获赞赏金额的 80% 将作为稿费回馈作者,以酬谢您的创作心血;剩余 20% 用于文学社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维护,确保能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文学交流空间。需注意,若单篇赞赏金额在 10 元以下,暂不发放稿费,稿费结算于每月月底统一进行。
为了让您能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精彩内容、与同好交流切磋,,中文名 “乡土文学公众号”。即刻拿起手机,搜索关注,开启这场文学之旅吧!本文部分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来源:亿聪起名乡土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