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北直隶长城》系列照片中,八达岭段长城呈现出令人震撼的荒芜景象。根据《清实录·宣统朝》记载,当时长城沿线"十室九空,白骨蔽野",植被覆盖率不足5%。照片显示,敌台基座的夯土层已风化成粉,墙体裂缝中生长的骆驼刺仅有15cm高,这种旱生植物在年
这是一组极具历史韵味的清末上色老照片,每一张都仿佛是打开往昔岁月大门的钥匙。它们突破了传统黑白影像的限制,用斑斓色彩鲜活勾勒出清末社会的独特风貌。
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北直隶长城》系列照片中,八达岭段长城呈现出令人震撼的荒芜景象。根据《清实录·宣统朝》记载,当时长城沿线"十室九空,白骨蔽野",植被覆盖率不足5%。照片显示,敌台基座的夯土层已风化成粉,墙体裂缝中生长的骆驼刺仅有15cm高,这种旱生植物在年均降水量不足300mm的地区勉强存活。
现存于中国长城博物馆的《长城生态修复工程沙盘》,动态演示了从"砖石防线"到"生态屏障"的转变。正如生态学家徐凤翔所言:"长城不再是民族对抗的象征,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碑。" 2023年,长城绿化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其植被固碳量相当于每年减少12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英国工程师约翰·查尔德(John Childs)在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由罗伯特·赫德爵士领导)技术顾问期间,对中国传统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现存于中国海关博物馆的《查尔德日记》(编号CH-1876-09)记载,他于1876年9月14日在观象台首次见到明代浑天仪,其精密程度令这位曾参与苏伊士运河工程的工程师惊叹:"这架青铜仪器的制造精度,丝毫不逊于伦敦皇家天文台的近代设备。"
英国摄影师约翰·查尔德使用蛋白印相法拍摄1873年秋的颐和园石舫影像,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亚洲部。照片中,这座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皇家石舫,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后的残破状态。查尔德在《泰晤士报》游记中记载:"汉白玉基座上的木质舱楼已完全消失,只剩下斑驳的船体诉说着英法联军的暴行。"
这座长36米、排水量170吨的石舫,历经三次劫难(1860年英法联军、1900年八国联军、1937年日军占领),现存于颐和园昆明湖西北岸。其展柜说明特别标注:"中国唯一现存皇家石舫,既是清代造园艺术巅峰之作,也是近代民族屈辱的见证者。" 2018年,石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濒危名录》,因其木质舱楼正以每年0.3%的速率自然老化。
这帧现存于河北省博物院的银盐照片,将1895年保定府的市井生活定格在方寸之间。画面中,一位中年男子正策马缓行于直隶总督署辕门前。那匹马,浑身毛发黝黑发亮,在阳光的轻抚下泛着柔和光泽,肌肉线条随着步伐流畅起伏,身姿矫健,一看便知是匹难得的骏马。
而马上的男子,更显不凡。马鞍之上,坐垫由细腻绸缎精心缝制而成,绸缎的纹理精致,色泽温润,在日光下微微闪烁,尽显奢华质感。由此不难推断,这位男子出身富贵人家,家庭条件优越,方能拥有这般讲究的骑乘装备 。
这帧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银盐照片,拍摄于日本东京芝公园的"红叶馆"前。画面中央身着藏青色团龙补服的黄遵宪和随从官员们,与日本外务省次官林董、驻华公使内田康哉形成微妙三角站位。
根据《清季外交史料》记载,此次聚会是清廷为修订《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举行的非正式会谈,时年65岁的黄遵宪以"日本通"身份被特邀参会,这是黄遵宪晚年参与外交活动的罕见影像。
这帧现存于福建省博物院的蛋白照片,拍摄于福州将军署后花园的假山前。画面背景的太湖石假山名为 "玉玲珑",高3.2米,照片中央,闽浙总督署一官员之妻,正以一种略显僵硬的姿态面对镜头。
她僵硬的姿态并非单纯紧张,更源于对摄影术的认知局限 —— 当时民间普遍认为 "照相会摄走魂魄",因此拍摄时需保持特定的 "镇摄" 姿势。根据《闽都别记》记载,这是福州城首次出现的民用摄影活动,由英国传教士约翰・汤姆森带来的达盖尔银版相机完成。
这帧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历史照片,拍摄于1900年8月14日正午。镜头从北京正阳门箭楼东侧的民居屋顶俯拍而下,狭窄的胡同里挤满了逃难的百姓。根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这条南北走向的巷子连接着前门大街与护城河,当日正是八国联军攻破广渠门的时刻。
这帧泛黄照片摄于江南制造总局第三号车间,定格了1885年深秋的机械轰鸣。画面中几名身着短衫的工人正操控着从德国进口的机器。
在《李鸿章全集》中有明确记载:"机器局委员多系道府大员,于制造之学素未研求,往往以私意更动成法。"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的成本核算显示,每吨钢材生产成本高达48两白银,远超同期汉阳铁厂的32两,而英国谢菲尔德钢铁厂仅需15两。
当欧洲已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的工业化才刚刚起步。据《剑桥中国晚清史》估算,1890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的2.3%,而英国同期为18.5%。这种代差不仅导致甲午战败,更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付出了沉重代价。
这张照片,在维基百科上被标注为北京菜市口六君子行刑的画面。目前并没有确凿的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行刑的真实照片留存于世。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摄影技术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而且清政府对这类事件的报道和记录有严格的控制,不太可能允许公开拍摄行刑照片并广泛传播。而且康梁流亡海外后,为宣传维新思想,曾出版《戊戌六君子遗像》,但书中图像为画家根据文字描述创作的木刻版画,而非照片。
上色处理让这些老照片褪去了往昔的灰暗与模糊,以更为直观、鲜活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使我们能透过画面,真切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清末社会在历史转折期的复杂与多元 。
来源:历史小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