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起源、习俗,与《红楼梦》中的七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1:52 1

摘要:七夕节又名乞巧节,这个节日最早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转自语文学习

今天是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节

朋友们是不是认为

七夕就是纪念牛郎织女爱情的节日

是“中国的情人节”

鹊桥会、告白定情、看着星星互诉衷肠……

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那么七夕起源是什么?

还有哪些风俗习惯?

《红楼梦》有哪些和七夕相关的内容?

大家一起了解下

七夕

这个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吧

七夕节起源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这个节日最早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更为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此时的登楼晒衣改为了登楼晒书。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超前朝。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明清时期,七夕作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时至今日,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于此,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七夕的习俗

01乞巧活动古代女性通过穿针引线、投针验巧、喜蛛结网等方式祈求心灵手巧,如《西京杂记》记载的汉代“穿七孔针”习俗。‌‌02

晒书晒衣据说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蛙,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为牛庆生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04

节令饮食食用巧果(糖面制作的菱形式糕点)、巧芽面(豆芽汤面)等象征智慧与劳动成果的食物,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习俗:吃江米条。

香桥会包含搭建香桥、祭祀双星及焚化香桥等核心仪式。香桥以裹头香(纸包线香)搭建,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并装上精美的栏杆,栏杆上还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

拜织女少女们设香案供奉瓜果、巧果,对月焚香祈愿姻缘美满,部分地区保留“照瓣卜巧”(用豆芽投影占卜巧拙)等独特仪式。

《红楼梦》中的七夕

《红楼梦》中最早出现和七夕有关的内容是在第18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元春晋封贤德妃,回家省亲,便正值元宵佳节。在这一回中,曹雪芹用灯谜、戏名等暗示大观园里女性的不同命运结局,眼前的欢乐透出日后的悲声。“少时,(元春)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七夕又名“乞巧节”。作为贾元春元宵节省亲时点的四出戏之一,《乞巧》出自清初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讲述了唐玄宗与杨玉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盟誓,其背后也暗示出元春最后的悲惨命运。《红楼梦》中有大量诗词歌赋用以刻画人物性格,其中涉及到七夕的词句出现在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鸳鸯道:“当中二五是杂七。”薛姨妈道:“织女牛郎会七夕。”第42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王熙凤因女儿有恙,让刘姥姥给女儿起名,一来借寿,二来贫苦人起名“压的住”。刘姥姥问其生日,凤姐说是七月七,刘姥姥便给起名叫“巧姐”。按照刘姥姥的意思,依她取此名,必然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第78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贾宝玉撰《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其中一联曰:“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鹊指搭鹊桥的喜鹊,针则是织女的工具,古时七夕,女子要穿针乞巧。《红楼梦》里似乎对七夕这个节日并不很热衷,七月在民间被称为“鬼月”,是不吉利的月份,凤姐说巧姐生日在七月初七乞巧节,“养的日子不好”,而刘姥姥说取名巧姐便是“以毒攻毒,以火攻火”,这也透露出为何《红楼梦》中七夕节不像元宵、中秋等节日那样受重视。

来源:玉宇清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