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乾隆真迹被专家说是仿品,17万转手变8700万,结果怎么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3 06:22 2

摘要:当一幅被专家"判死刑"的画作,却在一年后以512倍天价拍出,这场颠覆认知的文物骗局撕开了收藏界最隐秘的黑暗面。2009年,河南藏家朱云亮怀揣家传《嵩阳汉柏图》踏上鉴宝之旅,却不想就此坠入精心设计的陷阱……

当一幅被专家"判死刑"的画作,却在一年后以512倍天价拍出,这场颠覆认知的文物骗局撕开了收藏界最隐秘的黑暗面。2009年,河南藏家朱云亮怀揣家传《嵩阳汉柏图》踏上鉴宝之旅,却不想就此坠入精心设计的陷阱……

一、传家宝掀起命运波澜

郑州退休工人朱云亮家中世代相传一幅神秘古画,泛黄的绢本上印着"乾隆御笔"朱红钤印。据族谱记载,此画乃乾隆四巡嵩山时,为千年汉柏树挥毫所作真迹。虽心存疑虑,朱家仍将其奉为至宝,每逢祭祀必请出瞻仰。

随着《华豫之门》鉴宝节目热播,57岁的朱云亮按捺不住好奇。2009年9月,他带着古画来到郑州海选现场,在长队中等候了整整6小时后,终于见到了节目特邀专家刘岩。

二、鉴宝现场暗藏致命陷阱

当画卷徐徐展开时,刘岩的呼吸突然停滞——作为从业30年的书画专家,他一眼认出这正是故宫失录的乾隆真迹。强压住内心震动,他故作镇定地掏出放大镜:"这纸质确实是清中期的,不过..."话音未落,手指突然在题跋处重重一点。

"您看这笔锋虚浮,钤印色料也不对。"刘岩推了推金丝眼镜,"虽说是老仿,但工艺精湛,放古玩市场能值三五万。"这番话犹如晴天霹雳,朱云亮颤抖着收起传家宝,却不知自己正踏入更深的圈套。

三、精心编织的"善意"骗局

正当朱云亮转身离开时,刘岩突然快步追来:"我认识个专门收高仿的藏家,或许能出高价。"三天后,在专家牵线下,程功以17万元买下"赝品"。拿着厚厚的现金,朱云亮还对刘岩千恩万谢,全然不知自己贱卖了价值连城的国宝。

2010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现场槌声震天。《嵩阳汉柏图》经6家权威机构认证后,以7800万落槌,加上佣金总计8736万。当朱云亮在新闻中看到熟悉的画作时,才惊觉自己成了收藏界最大的笑话。

四、亿元索赔背后的司法拉锯战

这场惊天骗局在2011年引爆舆论。朱云亮将刘岩、程功告上法庭,索赔1.2亿元。然而司法鉴定却陷入僵局:涉事画作在拍卖后神秘消失,关键证据不知所踪。更离奇的是,程功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称购画后已转卖他人。

历经三年六次庭审,法院最终认定"现有证据无法证明交易中存在欺诈"。这场87页判决书承载的官司,不仅揭开了文物鉴定行业的监管黑洞,更暴露出我国《拍卖法》第61条"不保证条款"的致命漏洞。

五、收藏江湖的生存法则

这起亿元骗局给所有藏家敲响警钟:

重要藏品需经三家以上机构交叉认证;

交易过程必须留存影像证据;

警惕"专家免费估价"背后的利益链条。正如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霁翔所言:"收藏的本质是文化传承,当金钱蒙蔽了眼睛,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珍宝,更是对历史的敬畏。"

如今,那幅引发风暴的《嵩阳汉柏图》仍下落不明,而朱云亮家中供奉的族谱里,永远缺失了最重要的一页。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终成中国收藏史上最昂贵的教训。

来源:老刚历史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