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时追觅科技还强调,造车计划“不是一时的风口追逐”,而是一个早在2013年就已开始酝酿的梦想。值得一提的是,追觅发布的造车宣言是由“追觅汽车团队”署名的,看起来也是雄心勃勃、信心满满。
2025年8月28日,追觅科技官宣造车,誓言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这家以智能清洁设备闻名的公司正式闯入已经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赛道。
同时追觅科技还强调,造车计划“不是一时的风口追逐”,而是一个早在2013年就已开始酝酿的梦想。值得一提的是,追觅发布的造车宣言是由“追觅汽车团队”署名的,看起来也是雄心勃勃、信心满满。
技术积累与跨界底气
追觅科技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于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和运动控制技术的全球高端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企业。
追觅科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华大学校内规模最大的科技平台“天空工厂”。追觅创始人兼CEO俞浩作为该工厂的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是中国最早的四旋翼开发者、三旋翼飞行器发明者。俞浩在公司内部推行“重奖激励”机制,2024年发放了数千万元额外激励,以鼓励技术创新。
追觅科技在公告中表示,造车计划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指的是中国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体系。追觅认为自身在全球市场拥有品牌优势,其在智能清洁领域已经进入全球头部阵营,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当地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追觅科技在智能扫地机器人市场表现强劲。2025年第一季度,该公司以11.3%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三,在西南欧市场尤其具有竞争优势,高端产品线市场表现尤为突出。这些成绩为追觅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经验。
截至2024年底,追觅在全球范围内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到45%,这些技术储备覆盖了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
行业环境与潜在风险
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头部企业不断扩大产能、降低价格、加速出海,而中小规模参与者则不断退出市场。行业门槛和风险程度远高于几年前,新进入者面临着巨大挑战。
造车是一项资本密集型事业。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曾在发布会上透露,小米汽车的首期研发投入就超过100亿元。随着更多产品的推出,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对于尚未上市的追觅科技来说,融资能力相对有限,也缺乏类似小米那样的投资生态体系支持。
据报道,追觅设立的“星空计划”汽车公司,目前仅仅进展到造型评审阶段,尚未开始三电测试。原本设定的“2027年量产”目标,据传也已从内部文件中悄然移除,这些情况显示出项目推进可能面临实质性困难。
人才竞争也是追觅需要面对的挑战,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追觅虽然已经从整车制造领域引进了多名高管,涵盖研发、量产与品控等多个环节,但要组建完整的汽车团队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前车之鉴:石头科技的造车之路
在追觅之前,另一家小米生态链企业石头科技已经率先踏上了造车之路。2021年1月,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在公司上市不到一年后,就创立了独立于石头科技的上海洛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他的造车梦想。
2023年8月,昌敬的造车项目极石汽车推出了第一款增程式SUV——极石01。这款定位为中大型越野SUV的车型,售价区间为29.99万至35.99万元。然而,市场表现并未达到预期。
截至今年7月,极石汽车全球累计交付量为13809辆,交付一年多的累计销量,甚至不如其他新势力车企一个月的销量。与理想汽车等竞争对手月销上万的成绩相比,这一表现明显不佳。许多消费者认为,在品牌知名度和性价比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极石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有限。
更令人担忧的是,为了给造车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昌敬通过减持石头科技股票套现近9亿元。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争议。有投资者直言:“董事长拿着石头科技的高工资,却不干正事,反而去折腾一个没底的项目”。
自昌敬投身造车以来,石头科技的股价一度下跌了近50%。2024年第三季度,石头科技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91%,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43.40%。公司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加强了海外市场拓展和新品研发,导致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大幅增加。
追觅造车的战略布局与发展前景
追觅科技选择进入超豪华电动车细分市场,可能是看中了该领域存在的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空间。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低端领域“价格战”激烈,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而超豪华汽车市场虽然被传统品牌主导,但随着智能化趋势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机遇。
追觅计划采取“左手、右手模型”:通过代工(ODM)业务产生稳定现金流,同时依靠自研造车项目吸引投资。据报道,追觅内部已将“星空计划”分为两条线:一手是养家业务,通过贴牌方式寻找现成车型供应海外市场;另一手是造梦业务,专注于自主设计研发样车,讲述“打造最快车”的故事。
追觅在海外市场的现有优势可能为其造车项目提供突破口。追觅的扫地机器人产品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当地市场份额第一,全球线下渠道超过6000家,用户群体达到3000万人。虽然是造车领域的新入局者,但追觅是“带号跨界”,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一定的品牌认知度。
追觅一直坚持高端产品路线,产品平均售价超过700美元。这已经帮助公司建立了“价格不便宜但技术领先”的品牌形象。因此追觅可能会像其他新造车企业一样,不从“性价比”切入市场,而是直接推出高端产品,比如首款车型就定位为超级跑车,直接“对标布加迪”。
追觅在核心技术方面也有一定储备。其自主研发的20万转以上超高速马达技术,可能服务于电动汽车的高性能电驱系统,特别是大功率、高转速电机设计与管理方面,这些经验对打造超跑级动力总成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追觅在智能感知与AI算法领域也有相当积累。其视觉识别、场景建模、自主路径规划等技术已在服务机器人中得到商业化应用,这些能力可以迁移到高级别辅助驾驶系统(ADAS)及智能座舱交互体验的研发中。
追觅科技宣布造车,反映了中国智能制造企业寻求业务多元化和新增长点的战略选择。然而,石头科技的案例已经表明,跨界造车存在显著风险,不仅可能分散主营业务的精力,还可能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
追觅造车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其能否在技术创新、资金保障和品牌建设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竞争已经异常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仅靠“打造最快车”的口号并不足以确保成功。
车叔总结
追觅需要展示更多的实质性进展和可行的商业模式,才能赢得市场和投资者的信任。未来几年,随着追觅造车项目的逐步推进,市场将更加清晰地看到这家智能清洁公司的汽车梦想能否转变为现实。无论如何,追觅的入局已经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增添了新的变数。
这场跨界冒险不仅考验着追觅的技术实力和资金耐力,也将检验市场对又一个新造车品牌的接受程度。在资本与技术双密集的汽车产业,追觅需要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同时确保不会影响到其核心业务的发展。只有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追觅的造车梦想才有可能在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找到一席之地。
来源:汽车点评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