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BA普陀队主场的看台上,嘉兴球迷凭门票领到现烤梭子蟹时,脱口而出的“下次来嘉兴我请吃粽子”,成了比比赛胜负更动人的画面。赛场边,衢州“三头一掌”的香气裹着球迷的欢呼,宁波水磨汤圆的热气里混着孩子的笑声。这些看似寻常的“赛事+美食”场景,早已超越“观赛充饥”的
据光明网报道,浙BA普陀队主场的看台上,嘉兴球迷凭门票领到现烤梭子蟹时,脱口而出的“下次来嘉兴我请吃粽子”,成了比比赛胜负更动人的画面。赛场边,衢州“三头一掌”的香气裹着球迷的欢呼,宁波水磨汤圆的热气里混着孩子的笑声。这些看似寻常的“赛事+美食”场景,早已超越“观赛充饥”的浅层需求,藏着地域文化传递、城市情感联结与群众体育本质回归的深层逻辑。当体育赛事卸下“精英竞技”的单一标签,用烟火气接住普通人的日常期待,才真正触达了群众体育的核心价值。
赛事里的烟火气,本质是地域文化从“抽象符号”到“具象体验”的转化。衢州“三头一掌”不是简单的小吃,而是衢州人“重调味、尚鲜活”饮食文化的缩影;鹤岗小串的炭火香气,承载着东北市井生活的热闹与豪爽;宁波苔菜年糕的软糯,藏着江南人对食材本味的坚守。过去,城市推广文化常依赖宣传册、纪录片,试图用文字和影像传递特色,却总少了点“可触摸的温度”。而赛事将这些美食搬进赛场,让观众在啃兔头、咬年糕的瞬间,直观感受一座城市的生活气息。
就像浙BA的外地观众,或许记不清某场比赛的比分,却会记得“衢州的鸭头很辣,老板还送了本地辣椒面”,这种带着味觉记忆的文化认知,远比“衢州是南孔圣地”的抽象介绍更深刻、更持久。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化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互动:嘉兴球迷用粽子回赠普陀的梭子蟹,本质是两地球文化的对话,让地域特色在交流中变得更鲜活。
这种“体育+美食”的组合,更是城市从“流量吸引”到“留量沉淀”的软实力修炼。不少人以为,赛事带火美食只是“短期卖货”,比如浙BA德清站的茶糕售罄、江苏“苏超”带动57.7亿元销售额,这些数据背后,藏着更长远的价值。它让“赛事游客”变成“城市代言人”。一位去鹤岗跑马拉松的外地选手,在社交媒体分享“跑完吃三串烤筋,老板听说我是来比赛的,又加了两串”,这条带着烟火气的内容,吸引了二十多个朋友询问“鹤岗马拉松明年啥时候报名”;宁波老字号借浙BA推出“赛事限定年糕礼盒”,不仅比赛期间热销,赛后还成了外地游客“找代购买的伴手礼”。这些细节证明,美食带来的不只是一次性消费,更是“好感度积累”:当游客因一顿美食记住一座城市,因一场赛事喜欢一种生活,就可能转化为“再来一次”的意愿,甚至主动向身边人推荐。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口碑传播,是城市软实力最珍贵的“留量”,也是赛事经济超越“门票收入”的深层价值。
更值得深思的是,烟火气让群众体育从“观看者经济”转向“参与者经济”,重构了普通人与体育的关系。过去,很多群众赛事陷入“办赛热闹、观众冷淡”的困境:组织者花心思搞竞技、请嘉宾,观众却觉得“和我没关系,就是来看个热闹”。而美食的加入,让观众从“坐在看台上的旁观者”变成“参与其中的体验者”。在绥芬河欢乐跑,选手边跑边吃烤全羊,完赛后还能帮牧民烤两串;浙BA的赛场外,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包汤圆,孩子举着自己包的汤圆喊“给主队加油”。这些场景里,体育不再是“运动员的事”,而是所有人都能参与的生活场景:球迷为球队呐喊,也为好吃的年糕排队;选手比拼速度,也会和摊主讨教烤串技巧。
这种“不分赛场内外、没有观众选手隔阂”的氛围,恰恰是群众体育的初心。体育本就该是普通人的日常,是和吃饭、聊天一样自然的生活组成,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竞技表演”。当赛事用烟火气打破“体育圈”的壁垒,让所有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算真正实现了“全民共享”。
当然,这种融合不是没有挑战:如何避免美食摊位挤占观赛空间,如何保证赛场内的食品卫生,如何防止“千赛一面”的同质化。比如所有赛事都只卖烤串、臭豆腐,反而失去地域特色。但这些问题的本质,不是“该不该有烟火气”,而是“如何让烟火气更有质感”。就像浙BA会根据不同城市的主场,定制地域美食清单,普陀主场推梭子蟹,宁波主场上汤圆,既保留特色,又避免杂乱。
赛事的烟火气,从来不是“体育的附加项”,而是“群众体育的必需品”。它让体育接住了普通人的胃,也接住了普通人的心;让城市传递了文化,也收获了情感。当比赛的哨声、美食的香气和观众的笑声交织在一起,体育赛事才真正成为“属于所有人的盛宴”。这不是简单的“体育+美食”,而是体育回归生活、文化贴近大众的生动实践,也是一座城市最温暖、最有活力的样子。(黄鹤权)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