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多年前的骨笛出土后,仍能被演奏,那时的中华文明超出想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1:38 1

摘要:在中国传统乐器中,笛和萧都是标志明显的管弦乐器,二者看起来极为相似,但吹奏方式截然不同,萧是竖吹,而笛则为横吹,需要借助一层薄薄的笛膜发声。

它,似笛非笛,似萧非萧,一经奏响却有如天籁降临;

它,奠定了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音乐艺术史;

亦是它,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延长至整整八千年!

它是何方神圣?从何而来,背后又书写了一段怎样壮阔的历史呢?

大约在40多年前,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音乐界及考古界还曾一致秉持着一个观点。

那就是“笛”这种乐器并非华夏原有。

在中国传统乐器中,笛和萧都是标志明显的管弦乐器,二者看起来极为相似,但吹奏方式截然不同,萧是竖吹,而笛则为横吹,需要借助一层薄薄的笛膜发声。

根据历史上种种记载和此前的考据,大致可以追溯出萧的历史,是从夏商时期开始,甚至远至上古。

但笛却在华夏历史进程的早期阶段缺少记载,其频繁出现已是汉唐年间,且一般考据于外来民族,譬如源于西域的胡笛、羌笛等。

因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笛是由西域羌人发明创造,并非源于华夏。

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伟大的发现却彻底改写了这一观点!

在河南省有个舞阳县,舞阳县北部有个村子叫贾湖村,这个村子看似普通,但最早在一九六几年那会儿,就经常有村民在各处发现一些碎掉的陶片。

但在那个时代,村里的知识分子不多,村民们也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对此根本不上心,只当是以前的村民掩埋在土里的垃圾碎屑。

直到70年代末舞阳县发了大水,村里开始修筑堤坝,挖开了好大一块儿地,因此发现了成堆的陶器、骨器等文物掩埋于地下,才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于是,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闻讯来到贾湖村调查,这一查竟查出个始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上古遗址,故称作“贾湖遗址”。

众所周知,华夏文化一直被称“上下五千年”,严格意义上讲那都是咱们谦虚。

因为有文献及遗址考据的时代,很长一段时间只能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夏朝,再往前的上古时期溯源的难度极大,很难考据。

但令人震惊的是,根据贾湖遗址所出土文物及断层的碳14分析数据,其兴盛的时代最早可溯源到距今8000年以上,直接将华夏文明的足迹延长了整整三千余年!

而更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在该遗址中出土了足足26支神秘的骨制乐器,它们的出现,彻底改写了我国音乐艺术史的起源!

从前,多数人认为华夏的音乐史最早可追溯于皇帝时代,又在商周时期逐渐兴盛和发展,是中国被誉为“礼乐之邦”的开始。

而后春秋时代,孔子传六艺,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不凡理论,致使华夏礼乐文化更为兴盛。

但贾湖遗址这26支骨制乐器的出现,却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

因为它实打实佐证了华夏文明自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起,就已经在音乐艺术上颇有造诣!

那为什么就可以确定这些器物是乐器呢?

首先,这26支骨器的造型一看就非常像后来的萧或笛制乐器,都是管状器物,且器身上有大小排列一致的圆孔。

根据众多业内专家的判断,这些器物应该是笛而非萧,“贾湖骨笛”由此得名。

这一发现亦直接打破了曾经人们认为“笛”并非始源于华夏,而是西域产物的概念。

根据严谨的检测得出结果,这些骨器均由丹顶鹤的腿骨制成,每一支都形制均匀,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挑选。

而证明它们绝对是乐器而非其他器物的最有利根据,还和26支骨笛的分类有关,这26支骨笛,根据制式和年代测定可分为三种类型。

最早的一类为无孔和两孔骨笛,其用途大致就和新石器时代其他文明所出土的骨哨相似,只是制式比骨哨更长,发声方式区别于前者。

而后到了中期,这个阶段的“贾湖骨笛”已经拥有整整7个管孔,能够吹奏出6声和7声音阶。

此发现所带来的事实是震撼的,因为在以前的历史考据中,多数人都认为华夏在先秦时期以前,一直只有宫、商、角、徴、羽五级音阶。

但事实上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贾湖遗址的主人们就已经创造出了6到7级音阶。

而待贾湖文明发展到晚期,这个阶段的骨笛,甚至在原有的七个孔位基础上还多出了一个圆孔,出现了八孔的制式,可以在原有七个音阶的基础上吹奏出一个变化音,就说牛不牛吧!

从三个时期三种制式的贾湖骨笛,咱们能明确看出,贾湖遗址的主人们,在该文明存续的数千年间,一直不断推陈出新,研究和发展骨笛这种乐器。

一开始的骨笛,可能功能同骨哨一般无二。

直到某人突发奇想,用丹顶鹤纤长的腿骨替代了以前制作骨哨的短骨,这一吹发现音色动听悠长,有如天籁。

于是又灵机一动,开始尝试在骨管的不同位置钻孔,钻多个孔,以此创造出了不同的音调。

由此一门叫做“音乐”的艺术形式在华夏大地云云而起、熠熠生辉。

贾湖骨笛的出现,不止奠定了“笛”这个乐器最早创始于华夏文明的根据,还在1999年被我国权威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

它比古埃及壁画上记载的陶笛、竹笛,以及乌尔古墓中出土的笛子都要早上数千年,因此被称之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笛”。

但每当我国有什么考古上的重大发现时,那些趾高气昂的西方媒体及考古界就会纷纷下场,给咱甩出各种质疑。

譬如曾经夏朝文明的界定,西方考古界就多次以当时没有文字记载为由,屡屡否定我国有5千年历史的不争事实,这次自然也一样!

贾湖骨笛一经出土问世,西方媒体的质疑就来了:

“你说这东西是笛子是乐器,就是笛子是乐器吗?我还说它是晾衣杆儿呢!就凭几个孔便断言它是乐器,是否太不严谨了?!”

面对这样的质疑,咱们又如何应对呢?

“天下第一笛”贾湖骨笛一经问世震惊世界,奠定了其“世界最早吹奏乐器”的不争地位。

但西方媒体一贯下场挑起是非,说即便证据充分,你也不能将其认定为乐器。

面对这样的质疑,我国考古学家们只是一笑了之,何必同他们多费口舌,落入自证陷阱?

你要确凿的证据是吧?很简单,既然质疑它笛子的身份,吹一吹不就知道了!

在贾湖骨笛出土的十多年后,技术成熟之际,它的新家“河南省博物馆”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起筹备了一场特殊的仪式,那就是给已经八千多岁高龄的“老祖宗”贾湖骨笛测音。

参与测音的教授可是个厉害人物,他叫刘正国,就职于中国音乐研究所,是我国笛演奏界毋庸置疑的大师级人物!

2001年7月一个酷暑日,刘正国第一次摸到贾湖骨笛,对远古时期音乐人的无限敬意便从其心底油然而生。

8000多年历史的骨笛既坚韧又脆弱,坚韧在其历经岁月变迁,数千年雨雪风霜,终是重见天日,为华夏书写了璀璨的一笔,脆弱在其笛身上的裂口清晰可见,好似轻轻一吹就可能分崩离析。

因此,刘正国怀揣无限的敬意,十分紧张地拿起骨笛,轻轻一吹,结果连他自己都惊讶,一首《梁祝》曲声悠长,曲调婉转,犹如涓涓细流氤氲而出,其音色丝毫不输现今任何一种管弦乐器!

再吹,刘正国直接沉醉其中,《沂蒙山小调》、《春江花月夜》,一首接一首,各种宫调,各种吹奏角度,他不断尝试、不亦乐乎。

这场测音持续了整整两日,最终刘正国极其不舍地放下贾湖骨笛,掷地有声地得出结论:

“七声齐备,叹为观止!”

在这之后,多场针对贾湖骨笛的测音在数年内均圆满成功,由专业设备录像录音,中国考古界甩出了毋庸置疑、毫无争议的证据即刻打脸西方。

不仅证明了贾湖骨笛“天下第一笛”的身份,还让全世界都听到了远在8千年前华夏文明的悠然回响!

2018年,央视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播出,贾湖骨笛作为河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出现在全国观众视野,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重拳出击”。

远远不止五千年的华夏历史,我们的祖先书写了太多璀璨的传奇,那是如今这个强大中国的来处,奠定了每个国人值得骄傲的基础!

面对非议和质疑,贾湖骨笛一“吹”定音,是灿烂文明的不朽回响,亦是鼓舞整个中华民族不断奋进、创造美好未来和崭新篇章的盈盈号角:

“未来,我来!”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周刊 2022-10-18 八千多年前的骨笛出土:那时的中华文明超出想象

央视新闻 2025-03-16 文化中国行丨贾湖骨笛:传承八千年 今朝仍回响

来源:看历史浮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