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解锁神奇气象密码!这些知识你 get 了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3 11:23 1

摘要:中华泰山网讯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这一主题既反映了全球气象领域共同面临的挑战,也凸显了加强合作、提升早期预警能力的紧迫性。

中华泰山网讯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主题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这一主题既反映了全球气象领域共同面临的挑战,也凸显了加强合作、提升早期预警能力的紧迫性。

气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预报是如何预测未来的?气象预警信号有哪些?收到气象预警后,公众应该怎么做?在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泰安市气象台天气预报工程师刘洁,为热点气象问题答疑解惑。

1

天气预报是如何预测未来的?

“天气预报包括气象观测、数据收集、综合分析、预报会商、预报产品发布5个环节。其中,气象观测分为地基观测(地面气象站、雷达等)、空基观测(探空气球等)和天基观测(气象卫星)三大类;数据收集主要分为气象资料同化和数值预报两大过程,数值模式涉及大量微分方程,计算量巨大,一般使用超级计算机完成。”刘洁说,在综合分析环节中,当计算机完成数值预报的结果输出以后,天气预报员通过分析天气图和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研究各类型天气图表,结合气象卫星、雷达探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作出未来不同时间段的具体天气预报。

预报会商是做出天气预报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刘洁表示,由于影响天气的原因很多,很复杂,预报员需要集思广益,进行讨论,像医生给病人会诊一样,在天气会商时,所有预报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主班预报员对预报意见进行汇总后,经过综合分析,然后对未来天气的发展变化作出最终的预报结论。

当做出天气预报结论后,值班预报员会将预报内容制作成不同形式的预报产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媒体平台发布。这就是大家收看收听到的天气预报了。

2

气象预警信号有哪些?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目前,我市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含雷雨大风)、大雾、雷电、冰雹、高温、低温、道路结冰、沙尘暴、干旱、霜冻等14类。”刘洁说,根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紧急程度,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设为蓝、黄、橙、红四个级别,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有些预警信号只有其中的两种或三种等级。

以暴雨预警信号为例,其分为蓝、黄、橙、红四级。当气象部门预计本县所有乡镇(含街道,下同)12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降雨可能持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预计本县有乡镇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降雨可能持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本县有乡镇6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且其中有1小时降水量超过30毫米,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其中有1小时降水量超过30毫米,降雨可能持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预计本县有乡镇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且其中有1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其中有1小时降雨量超过50毫米,降雨可能持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3

收到气象预警后,公众应该怎么做?

近几年,暴雨、雷电、大风、高温等是我市气象部门发布最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抖音、微信等都是公众获取预警信息的便捷渠道。那么,公众在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该做些什么呢?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蓝色、黄色预警信号都是‘提前警告’,表明虽然目前还比较平静,但危险可能就在眼前。此时不能掉以轻心。”刘洁进一步介绍,橙色、红色预警信号一般都是在恶劣天气“进行时”发出的警告,表示恶劣天气已经发生,并且可能会进一步升级。遇到橙、黄两色预警信号,则应非必要不外出,尽量留在安全地带,并做好意外发生的准备。救灾部门也要高速运转,准备及时的应对措施。

例如,公众收到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时,最好待在屋里,远离窗户;在室外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及接打手机,以防雷击。收到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停止集会、停课、停业;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收到大风蓝色预警时,关好门窗,行人尽量少骑车,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下面逗留。收到大风红色预警信号时,室内人员应尽可能停留在安全的地方,关好门窗,并在窗户玻璃上贴上“米”字形胶条,远离窗口,以免强风席卷沙石击破玻璃伤人。

气象部门提醒公众要提高防范意识,留意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预报预警信息,掌握防灾避险知识和技能,关键时刻不“轻敌”。

4

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事件有哪些影响?公众如何参与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

“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主要原因。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从而引发了更频繁、更强烈的极端天气现象。”刘洁说,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威胁生命安全,还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暴雨引发的洪水常常导致房屋倒塌、农田被毁、基础设施受损,长期的干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台风伴随着狂风暴雨,对沿海地区造成破坏。

公众增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意识,同时可以通过以下5种方式参与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第一,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积极参与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普活动,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特点、预防措施和应对方法,提升自身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第二,关注气象预警信息,公众应密切关注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了解可能面临的灾害风险;通过电视、广播、手机应用等多种渠道获取气象预报和预警信息,确保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准备。第三,传播气象信息,在获取到气象预警信息后,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家人、朋友和邻居,特别是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的人群,帮助他们做好防范措施;通过社交媒体、微信群、短信等方式分享预警信息,形成社区内的信息共享机制。第四,参与社区防灾演练,熟悉应急预案和避险路线,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第五,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气象科普工作,帮助推广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记者:张芮

来源:中华泰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