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华前4次拒绝美电话,莫迪心灰意冷,特朗普又往印度伤口上撒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1:35 1

摘要:7月31号、8月6号这两天,美国接连下了两道行政令,直接把印度输美商品的关税抬到了50%。到了8月25号,美国国土安全部先放了预告,27号零点就正式落地执行。舆论上更热闹,特朗普连着两天翻起印巴空战的老账,一开始说“可能打下来5架”,后来越说越多,最后变成“至

7月31号、8月6号这两天,美国接连下了两道行政令,直接把印度输美商品的关税抬到了50%。到了8月25号,美国国土安全部先放了预告,27号零点就正式落地执行。舆论上更热闹,特朗普连着两天翻起印巴空战的老账,一开始说“可能打下来5架”,后来越说越多,最后变成“至少7架,说不定还更多”,顺便还把自己吹成“5小时内就摆平核冲突”的调停者。

可这边《法兰克福汇报》又曝了个料:莫迪最近这几周,至少四次没接特朗普的电话。就这么个小细节,把美印之间的心理战戳破了——现在莫迪心里,估计一半是火大,一半是得沉住气。

关税从25%涨到50%,这哪儿是贸易谈判的筹码啊,简直是直接改了印度出口企业的“生死线”。要知道,印度对美出口占了它总出口的五分之一,像服装、宝石、汽车零件,还有医药、纺织这些,全是靠这个吃饭的主业。偏偏这会儿正赶上圣诞季前的备货期,很多工厂一年一半的营收,都指着这两三个月。结果关税一涨,订单立马就哗哗往下掉。

《经济时报》都写得特别具体:印度国内好多订单被取消,工厂压力大得不行,学界直接说这是好多年没见过的严重外贸冲击。连锁反应也一点不虚——企业手里的现金流紧得慌,旺季本来要招人的,现在也不敢招了,几百万个岗位稳不稳定都成了问题。把这些放一块儿就一个直白的问题:莫迪是要保出口,还是要护着国内农民和工人的利益?要知道,这些人可是他实实在在的票仓啊。

印度这边态度挺克制的,公开说的时候,只说美国加税“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也放了“会采取一切必要行动”的狠话,可真要对等反击,连个50%的反制关税都没宣布。这就看出印度的尴尬了——不想把跟美国的桥彻底拆了,还盼着能在谈判桌上留点儿余地。

从印度调整能源结构的动作也能看出来,有报道说俄罗斯石油在印度的占比,从45%降到了38%。这幅度离美国要求的“40%以下,甚至20%”还差得远,但意思很明显:我往后退半步,能不能换点儿喘息的空间?可这种“有限妥协”,要是被特朗普的谈判团队看出来,往往换不来好脸色,反而会被要求更多。

还有个更让印度没面子的事儿——关于印巴空战的说法。美国那边越说越玄乎,先说“可能5架”,后来又说“至少7架”,甚至“更多”。这根本不是军事技术的事儿,是面子的事儿啊!印度国防系统本来就对那场冲突的损失闭口不谈,停火后还全国庆祝了十天,官方只吹自己的战果多厉害,提都不愿提损失。

特朗普这时候反复提这事儿,明显是挑衅——既跟印度官方的说法对着干,也想削弱莫迪访华时的谈判筹码。拿对方的痛点当喇叭喊,还专门挑时间说,了解这位美国总统的人都懂,这叫“设定议程”,把节奏往自己这边带。

很多人问,莫迪为啥四次不接电话?理由其实不复杂。往后不管是啥对话,哪怕只是随便聊几句,都可能被特朗普断章取义,拿去当自己的政治素材。要知道,这位总统对怎么传播造势的敏感度,比外交礼仪看重多了。印度有人把这叫“慎战式沟通”,我觉得更直白的是“不想让信息漏出去惹麻烦”。

不接电话不代表不跟美国打交道了,反而可能是把沟通方式从风险高的电话,换成了风险低的书面形式,或者通过第三方传话。站在印度这边算,这么做风险和收益才划算。

回到最核心的矛盾:美印这次可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美国想靠加关税、造舆论施压,把印度从“战略自主”的模糊地带逼出来,让它选边站。可印度一直想多方面平衡——在“四边机制”里找安全上的依靠,靠俄罗斯石油稳住能源基本盘,还在东南亚、中东、拉美开拓新市场。

印度能选的路其实不多。第一条是硬碰硬,也对美国加50%的关税。表面上看着挺有气势,可实际上很可能伤到自己——谁让美国市场占比那么高呢?第二条是软着陆,通过结构性让步换美国降关税,比如在某些领域开放市场,或者在能源上给美国更亮眼的承诺。第三条是换条路走,赶紧把东南亚、拉美、中东的替代订单做起来,哪怕短期内得在价格上吃点亏。

这三条路不是只能选一个,大概率是一起推进。但我得说,就算走第三条路,也别指望一两季度就能看到效果。产能转移、产品认证、售后网络,这些都得真金白银砸钱,慢慢建。去年中国企业在拉美、中东多布局了些,现在看来就像个“缓冲垫”,把外部冲击挡了不少。要是印度去年就开始做这些,现在也能从容点。一步慢,就得付“时间差”的代价。

也有人把希望放北京身上,觉得莫迪这次访华能成“安全阀”。我理解这种想法,但得说清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慢慢攒出来的,不是靠几句好听的就能热起来。中国手里能帮上忙的招不少,从恢复直航、简化签证、开放口岸,到增加投资、互相认标准、方便金融结算,每一项都能实实在在帮印度增加贸易。

可问题是,印度愿不愿意更实在点,把过去那些“小算计”收一收?只要在跟中国相关的议题上还犹犹豫豫,企业就不敢放手合作,资本也会观望。市场比政治口号诚实多了,行不行看行动。

有人问:“印度会不会彻底倒向美国?”我的答案是,这不符合印度对自己的定位。莫迪团队天天把“战略自主”挂嘴边,很多时候也确实这么做。但话说回来,“战略自主”不是“谁都想讨好,又谁都不得罪”——在这么激烈的对抗里,这套办法很容易失灵。美国现在的做法就是不让印度在中间地带喘气:你要么给钱,要么给好处,要么就得跟着我的说法走。印度能不能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平衡,就看接下来这段时间怎么动了。

还有朋友问,莫迪这次访华能不能成转折点?北京的态度很清楚:欢迎合作,少说话多做事。要是印度能在访华时拿出“实在、能检验、能跟踪”的合作清单,比如重启更多直航航班、明确说怎么优化中国公民的签证流程、把几类关键商品的准入标准统一一下,那就是把对外“减少敏感”的第一步走稳了。

外界自然能看明白:这不是“选边站”,是把贸易和政治冲突分开。这种态度反而能让美国冷静点——你不想被对手定义,就得自己给出定义。

美印这次的矛盾,不是某一件事引起的,是这段时间好多矛盾堆一块儿了:关税压得印度经济难受,美国的说法让印度没面子,政治上又逼印度站队。特朗普的打法还是老样子:先下重手,再靠说话带节奏,最后用舆论推一把。莫迪的难处也很实在:既要稳住国内的政治基本盘,又要帮外贸企业找出路,还得保住“战略自主”的面子。

四次不接电话不是啥戏剧性的事儿,是印度对现在这种传播环境的一种反击。现在莫迪要访华,大的局势没法改,但具体怎么做还得看印度自己。抓住能落地的经济合作,把复杂的地缘政治拆成一个个小项目推进,这条路看着不显眼,却是最顶用的。

世界不等人,市场也不等人。把手里的牌打好,才是最关键的——这不是靠情怀,是靠算明白账。

来源:钱亚旭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