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平时总觉得手麻脚麻,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坐久了”或者“是不是压着神经了”。这种事偶尔发生确实不算大事,换个姿势、活动一下就缓解了。
人平时总觉得手麻脚麻,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坐久了”或者“是不是压着神经了”。这种事偶尔发生确实不算大事,换个姿势、活动一下就缓解了。
但如果你发现这种麻木感来得越来越频繁,甚至有点莫名其妙,不管有没有压着也开始发麻,那可真得多留个心眼了。
别以为只是小毛病,其实很多时候,这类症状背后反映出来的是更深层的健康问题,特别是血管方面的变化,有些人根本没意识到这点。
手脚发麻这个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不夸张。
有的人只是简单缺钙或者神经受压,但有的人,其实是血管出了问题。
尤其是血管逐渐硬化的人群,这类现象反而变得越来越普遍。
不少中年人其实早就有感觉了,只是他们以为是岁数大了,血液循环不行了,结果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机会。
首先得说清楚,血管硬化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根据国家心血管中心在2022年的一项抽样统计,30岁以上人群中,早期动脉硬化的检出率达到了惊人的28.6%。
其中35岁到45岁的群体增长得最快。
换句话说,动脉硬化早就盯上了年轻人。
你说是不是有点吓人?
动脉一旦开始硬化,血管弹性下降,血流受阻,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效率下降,自然会影响四肢的神经和肌肉供应。
特别是手指、脚趾这些末梢区域,对血液流通的要求更高,稍有问题就会表现出来。
麻、胀、冰凉、没力气,这些症状看似“零碎”,但加在一起就非常有代表性。
更麻烦的是,很多人根本不把这种发麻当回事。
有些人甚至习惯了,一旦发作就搓搓手、跺跺脚,缓解一下就继续干活,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一边的肢体不听使唤,或者走路的时候突然跌倒,才知道事情严重了。
但这时候,往往已经是中风或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前兆了。
毕竟,血管的问题,不可能凭空产生。
大多数情况都是悄悄积累,最后一次爆发。
有人可能会问,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血管硬化了?有没有什么信号可以早点发现?
其实答案是有的,而且不少信号并不明显,但一旦组合在一起,就能看出端倪。
例如,除了手脚发麻,一些人会经常感觉头晕,尤其是在起床或者突然站立时;
也有人说自己最近总觉得耳鸣、眼前发黑;
还有人会发现伤口特别不容易愈合,甚至脚部皮肤发干、脱皮,这些都可能和血液循环差、血管老化有关。
说到这里,不得不强调一个常被忽略的现象,就是夜间的腿部抽筋。
不少人以为是缺钙,其实不一定。
如果每天摄入的钙和维生素D并不缺乏,还是频繁抽筋,就要考虑是不是下肢血管供血不足了。
特别是那种晚上抽筋,白天走路还容易累、脚沉的,真的得去查查血管。
再说回那个“血管硬化”的问题,其实这个过程在医学上叫“动脉粥样硬化”,简单说就是血管壁上堆了一层脂质斑块,像是堵住了管道,血液没法顺畅流通。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就开始出现动脉硬化?答案其实不复杂。
首先就是饮食。
现在外卖盛行,年轻人吃饭越来越不规律,油炸、烧烤、高盐高脂这些摄入量明显增加。
根据202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18-35岁人群的脂肪摄入量超标率达到了61%。
而高脂饮食正是导致血脂异常和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运动少。
别以为年轻人精力旺盛就一定很健康,很多人久坐8小时起步,一天下来连1000步都走不到。
血液循环得靠运动促进,越是久坐,血液越容易在下肢“滞留”,形成血栓的风险也高。
更别说一些人还抽烟喝酒,基本就是给血管添堵。
压力也是个大问题。
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的人群,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如果这种状态持续,血管内皮细胞就容易受损,血脂沉积就更容易发生。
不过话说回来,知道这些危险因素还不够,更关键的是要懂得预防。
有人说,反正年纪轻轻也查不出啥来,不如等出问题再说。
这种想法真的害人不浅。
因为动脉硬化的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到你真的觉得“哪里不对劲”了,很可能已经堵了60%以上,治疗起来难度和成本都翻倍。
所以才说,手脚发麻这个事,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尤其是那种反复、对称性的麻木,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随有其他症状的,更是要引起重视。
比如,有些人不仅手麻,还感觉手指变得不灵活,拿东西总掉;
或者脚麻的同时还觉得皮肤冰凉、颜色发白;
再严重一点的,还会出现一走就疼、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下才能继续走,这种就很可能是“间歇性跛行”,是外周动脉硬化的典型表现。
而且,近些年很多医院在体检中都开始增加一个项目——踝臂指数(ABI)检测。
这个指标可以有效反映四肢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或硬化。
简单来说,就是对比手臂和脚踝的血压,如果差值过大,就说明下肢血管可能存在问题。
这个检查无创、方便,但知道的人却不多。
如果真担心血管问题,建议体检时加上这一项。
除了定期检查,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
血管是靠养出来的,不是靠药堆出来的。
规律作息、清淡饮食、适量运动,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其实才是真正能保命的办法。
别总想着靠吃保健品、喝点什么“疏通血管”的神水,靠谱的科学方式才是长期之计。
当然,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也是血管健康的关键环节。
数据摆在这:一项对全国超过12万人的调查显示,三高人群中,动脉硬化检出率是正常人群的2.4倍。
尤其是高血压,长期不控制,血管壁就像被不断冲击的水管,早晚出问题。
最后再强调一遍,血管问题不像皮肤病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带来的后果却是致命的。
中风、心肌梗死、下肢动脉闭塞症,这些都和血管硬化有直接关系。
与其等到事情发生再去后悔,不如现在就多注意一点。
特别是当身体频繁发出“手脚麻木”的信号时,千万别忽略。
很多人到最后才发现,其实身体早就提示过了,只是一直被当成“太累了”或者“年纪大了”的小毛病。
总的来说,血管硬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某一餐吃油腻了就会得,而是一个慢慢积累、悄无声息的过程。
能早一点意识到这些征兆,并及时调整生活习惯,才是对自己真正负责任的做法。
不要等身体“亮红灯”了才开始慌张,那时候,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1]李立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里的“隐形杀手”[J].健康必读,2025.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