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高中的突围——杭州师范大学帮扶嵊泗中学发展三年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6 18:33 1

摘要:嵊泗县是浙江省唯一的全域海岛县,在距离杭州300公里的东海边缘。从杭州到嵊泗岛单程需要6小时的船运和车程。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俞诚作为领队先后51次登岛。

本报记者 褚清源 通讯员 姚丽娟

今年高考成绩揭晓后,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俞诚又一次跨越山海踏上了嵊泗岛。他来这里是对三年教育帮扶工作做一个总结。

嵊泗县是浙江省唯一的全域海岛县,在距离杭州300公里的东海边缘。从杭州到嵊泗岛单程需要6小时的船运和车程。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俞诚作为领队先后51次登岛。

2022年6月14日,嵊泗县人民政府与杭州师范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随着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戴丽敏带队的专家工作组进驻,一场教育变革在嵊泗中学这所海岛学校悄然启动,演绎了一部新时代教育版的“山海经”。

2025年高考成绩揭晓,嵊泗县人民政府向杭州师范大学发来了感谢信。

经过三年帮扶,嵊泗中学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幅提升——高考本科上线率从不足50%提升至75%,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增至59名,其中省级特级教师2名;更重要的是一些外流学生开始主动回流,家长满意度持续增高,“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愿景逐步实现。

嵊泗中学是嵊泗县唯一的高中。与很多县域高中一样,嵊泗中学的发展深陷“县中困境”:生源萎缩、本科上线率长期徘徊在50%以下,教师团队士气低落。嵊泗中学有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3.86岁。多年来,义务教育阶段优秀生源提前流失,使得当地高中优质生源匮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许海军说:这些海岛人口不断减少,尽管网络已经很发达了,但是我们的教师依然存在闭门造车现象,跟专家接触的机会并不多。

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全国近60%的普通高中生在县中学习。要深入实施“县中振兴”行动计划,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到县中,使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早在2021年12月,教育部就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强化省级统筹责任,推动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山区26县和海岛县“县中崛起”行动计划》,为山区县和海岛县教育发展注入政策动能。

县中需要被看见。2022年,浙江公布首批“县中崛起”行动帮扶学校,重点关注山区26县和海岛线的高中,将“激发县中办学活力”放在重要位置。嵊泗中学就是首批“县中崛起”行动中受帮扶学校之一。

距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杭州市教研室化学教研员肖中荣为高三化学选考学生作了题为《物质转化、分离与检验问题突破策略》的专题辅导,他以浙江选考真题中的流程实验题为载体,围绕“物质转化条件”“分离提纯方法”“检验方案设计”三大核心,层层拆解思维难点。作为杭州师范大学帮扶计划的常态化措施,通过每月两次、每次四小时的深度指导,助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像这样的专题指导,在过去三年里累计入校指导80多次,建立名校协同的管理机制,推动嵊泗中学与杭州学军中学等名高中的课程资源共享。

杭州师范大学在嵊泗中学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名师工作室和名校长工作室,并创新实施“双导师制”,为嵊泗中学教师配备高校理论导师和基础教育实践导师,为学校构建了“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特级教师—教育家型教师”成长梯队。杭州师范大学采用“激内需+增外援”培养模式,在激发教师学习内需的同时全程跟随名师进行沉浸式学习,形成“问题诊断—理论提升—实践改进—成果转化”的完整闭环,三年来为嵊泗中学培养了语文和英语两个学科正高级教师各一名。

与此同时,每年选拔嵊泗中学的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到杭州优质学校跟岗学习。杭州师范大学以“精准诊断、精准帮扶、精准学习”为理念,构建了一套覆盖管理、师资、课程、学生发展的全方位支持体系。

2022年杭师大帮扶团队入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教师细化教研流程。正高级教师胡静雪带着语文学科组不断优化每日常的教研。每周的语文组教研必须完成“问题清单→课例切片→重构验证”三环节,会后及时上传数字教研平台。

面对海岛地理阻隔,杭师大未来教育团队为学校邀请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开展教育专题讲座,与学校一起积极推进“智慧校园中枢系统”建设。生物教师於琼维说,通过AI教研,助力教案智能优化,通过虚拟现实实验室生动呈现生物课本中的海洋生态场景;在数据赋能方面,构建多维度数据采集分析体系,形成精准的个性化学习画像,推动因材施教向纵深发展。

改变在细微处发酵。“以前专家讲座听完就忘,现在有专家持续帮着你进步。”物理教师陈涛说。这种“浸泡式”指导催生了看得见的变化。三年来,专家团队协助教师开发了《海洋生物》《海洋文化》等校本课程,并将海洋美育融入学科教学。《课程综合化:区域整体推进中小学海洋美育实践研究》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杭州师范大学的教育帮扶是“强师和强生”同步进行的。学生唐欣曾专门到杭州师范大学游学,她说:看到图书馆里那么多安静自学的大学生,我明白了什么是自律和坚持。

“同一学科只有两位教师,这是最大的教研困境”。数学教师周辉说,这三年来,入校指导的专家比过去20年的专家的还多,杭州市几乎所有学科的教研员都来过学校。以前来学校的专家因为时间短,只能是浅浅的交流,现在专家跟踪指导,让我们的日常教研更有效了。借助专家的力量,2024年学校开始举办教学活动月,取得了显著效果。

2022年8月担任校长的许海军全程见证了整个帮扶过程。他说:三年来,学校的教研工作更加细化了,主题更聚焦了,教师不再是凭经验教,而是借助集体备课的智慧教,课堂上教师教的更精准了,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觉醒了,负责信息技术的张恒今年在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目前已成长为中层干部。

这座海岛高中的发展转型仍在进行中。谈到学校未来的发展,许海军说,今年,嵊泗中学出台了新的三年发展规划,我们专门邀请学生参与了制定。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小班化教育”和“海洋科创品牌”。“应该说,生源困境依然是我们最大的困境,海岛人口急剧减少,再加上市里学校的虹吸效应,我们的班额越来越小,我想,积极探索科学的小班化教育仍然是有所作为的。”

对于杭州师范大学而言,所形成的高校引领、名校协同助力县中振兴的杭师大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副校长戴丽敏对这一帮扶总结了三点经验:一是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既引入外部资源又激活内生动力;二是注重“在地化”改造,将地域特色转化为教育优势;三是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形成教育生态良性循环。“这些探索使海岛教育焕发了新生,未来,我们将继续研究县域高中发展理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科学评估帮扶成效,促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戴丽敏说。

来源:中国教师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