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墨重彩 擘画新图景——广元市农业农村发展辉煌答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1:07 1

摘要:“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从建市之初“靠天吃饭”的贫瘠之地,到如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产业兴”的乡村盛景;从贫困发生率达53.4%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0倍的幸福蝶变。

剑阁粮油园区。

美丽新居。

采摘茶叶。

机械化收割。

游客采摘“利州红梨”。 高志农 摄

四十年,之于历史长河,不过是白驹过隙;四十年,之于一座城市,却是看得见的沧桑巨变。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从建市之初“靠天吃饭”的贫瘠之地,到如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产业兴”的乡村盛景;从贫困发生率达53.4%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0倍的幸福蝶变。

从1985年广元建市开启农业农村发展新征程,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元农业农村发展从“普”到“特”,从“特”到“优”,从单一到链条,从温饱到小康……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百姓富的壮美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徐徐展开。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广元以整市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总抓手,全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从蓝图走向现实,脱贫成果持续巩固,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市,向人民群众呈交了一份耀眼的时代答卷。

稳产保供强根基

现代农业促转型

在剑阁县公兴镇文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业生产旧貌换新颜,种粮大户李永和感慨万千,“种了20多年地,以前靠人力,劳动强度大、产量低。现在有了现代化农机,种地省时省力,产量还高。”截至2024年底,省五星级剑阁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已建成优质高产粮油产业基地5.6万亩,配套修缮灌溉渠道32公里,修建蓄水池50口,总蓄水量0.6万立方米,新增提灌站36座,彻底改变了灌溉“靠天吃饭”的局面。剑阁县现代农业园区事务中心主任蒙立波介绍说:“我们还建成200亩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和机械化耕种技术,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0%,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广元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推动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向“智慧农业”华丽转身。2024年,全市粮食面积达461.5万亩、产量达163.9万吨,增速分别居全省第3位、第4位,产量较建市初期增长74%;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连续4年居全省第2位。2025年小春粮食播种面积153.3万亩、产量43.6万吨,均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4.6万亩、产量超164.6万吨,为筑牢“天府粮仓”根基贡献了坚实力量。

近年来,广元农业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升级。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9.49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5.06%,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17.06万千瓦,较建市初期增长9.6倍。以“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为抓手,打造66个粮油千亩高产片和29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片,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24年,全市水稻、玉米、小麦等三大主粮亩均单产分别提升至523.3公斤/亩、370.4公斤/亩、290.3公斤/亩。

与此同时,广元还深度挖掘农林牧渔资源,大力发展茶叶、猕猴桃、蔬菜(食用菌)、核桃(油橄榄)、肉牛羊、土鸡、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已建成规模化生猪养殖场1264个,国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223个。2024年,全市生猪出栏357.5万头,较建市初期增长2.4倍,猪肉产量增速全省第一;肉牛、肉羊、土鸡出栏量分别位居全省第9、8、10位,蔬菜产量达333.1万吨,连续3轮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获“优秀”等次。2025年上半年,全市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108.78万吨、5.35万吨,出栏生猪184.83万头、肉牛5.15万头、肉羊23.9万只、家禽1574.81万只,切实保障了民生。

脱贫攻坚铸丰碑

衔接振兴开新局

建市之初,广元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按国家温饱标准,全市29.7万户、130.4万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是全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四十年来,广元人民秉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历经大面积解决温饱(1986—1990)、片区扶贫开发(1991—1993)、“八七”扶贫攻坚(1994—2000)、扶贫攻坚(2001—2010)、精准扶贫(2011—2020)五个阶段,一步一个脚印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督导推进会、全省管好用好农村资产资源现场推进会等国省重要会议先后在广元召开,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农村资产资源管理等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

2020年,广元与全国同步打赢脱贫攻坚战,7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73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4.7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往昔,贫困如乌云,遮蔽了农民生活的希望之光。如今,苍溪县亭子镇佛山社区范红生回忆起当年流转土地给猕猴桃合作社时的情景,仍感慨万千,“那时心里直打鼓,没想到,现在每年分红近4000元!”范红生的话道尽了众多脱贫群众生活改善后的喜悦。

脱贫并非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近年来,通过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实现监测对象“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就业帮扶成果丰硕,2025年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达16.82万人,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超龄脱贫人口务工意外伤害多层次保障机制试点,为11937名脱贫人口购买务工意外伤害保险,千方百计增强脱贫人口务工保障。全面落实帮扶产业“四个一批”提质增效要求,去年广元作为唯一市州代表在全国帮扶产业发展暨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东西部协作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6年,浙江16个省级部门、3个市以及17个县(市、区)对口帮扶广元6个县区,开启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征程。29年来,浙江全方位、多形式参与支持广元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元消除整体连片贫困、实现同步全面小康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启,5年来累计到位协作帮扶资金12.8亿元。如今,“广供杭州”农产品年销售额超7亿元,在杭州的超市里,广元的红心猕猴桃、黄茶等特色农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成为两地协作共赢的生动见证,架起了跨越千里的协作发展桥梁。

产业兴旺筑根基

全链发展提质效

在青川县七佛乡,漫山茶园郁郁葱葱,仿若一片绿色的海洋。这里有茶园1.3万亩,茶农1200余户,培育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4家,年产值超2亿元,户均增收超2万元。茶林村村民罗正刚笑容满面地说:“村里茶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自己种茶,同时又在加工厂打工,年收入超5万元。”如今,许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看到家乡茶产业蓬勃发展,纷纷返乡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新活力。

不仅茶产业,剑阁“东宝贡米”被带到了人民大会堂;每年,满载着甘蓝、辣椒等6个品种的供杭蔬菜冷链运输车从朝天区曾家镇出发不到30个小时,杭州市民就能品尝到曾家山新鲜的高山露地蔬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广元立足资源禀赋,认真贯彻全省“1+1+8”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决策部署,构建起以粮油、生猪、蔬菜三个两百亿,猕猴桃、茶叶、肉牛羊、土鸡等六个百亿和调味品、水产为重点的“3+6+2”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发展格局。202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411.64亿元,较建市初期增长49倍,2025年上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85.93亿元,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让产业真正带动农民增收!广元坚持以特色增优势、以优势强产业、以产业促振兴,在增产增量、延链强链、优质优价、联农带农上持续发力,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红心猕猴桃、黄茶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高山露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苍溪县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猕猴桃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旺苍县建成全省首个茶叶种业园区;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星级园区14个,培育县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家;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55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184.2万亩、有机产品证书320张,均居全省第二,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工作在全国先行先试,青川黑木耳等6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剑门关土鸡等12个品牌入选“天府粮仓”精品品牌,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乡村蝶变展新颜

宜居宜业惠民生

硬化路畅通繁荣之路,输水管网实现从“吃上水”到“吃好水”的跨越,根根网线架起信息桥梁,让乡村联通世界……抬头如画,入目皆景,这正是广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写照。

在昭化区昭化镇天雄村,村民们欣喜地谈论着变化:“房前屋后都干净了,道路平整畅通,大伙儿没事就爱在门前唠唠嗑。”“家家户户改造了厕所,方便又卫生。”“村里环境好了,有健身广场,有小游园。”去年,天雄村再次迎来发展契机,启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民居庭院改造、道路提升、电力光纤及污水管网等工程相继实施,乡村生活品质持续升级。

经过近年来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推进,广元已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25个,全市建制村硬化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供电可靠率、乡镇通天然气率分别达100%、93.53%、99.9%、90.8%,主要聚居区5G通达率70%,成功创建全国千兆城市,省级乡村水务示范县(乡)实现全覆盖,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国家级农业主题公园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县3个。

为了让乡村既有“乡愁”又有“奔头”,广元从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增效等着手,推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8%、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保持100%,1618个村(社区)、59.5万人入驻“川善治”平台,累计建成国家文明村镇31个、国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74个,矛盾纠纷“一地办”、乡村精细化治理等工作经验在全省宣传推广……

改革创新激活力

协同发展聚动能

走进利州区龙潭乡金鼓村“利州红梨”分拣中心和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分选生产线飞速运转,一颗颗红梨分选、套袋、装箱、入库、配送……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

“我们通过公开招引业主、签订入股协议,以‘保底+分红’的方式将闲置车间入股给四川省胜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用于‘利州红梨’仓储、分选和包装等初加工。2024年收益分红10万元,增收带动群众就业500多人,帮助村民走上致富路。”金鼔村党支部书记樊仕富介绍道。金鼔村“利州红梨”只是广元成功将“存量”变为“增量”的一个缩影。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广元在农业农村改革上大胆探索,是全省唯一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的市州,圆满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任务,多项改革经验获部省推广,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广元在引进新主体、挖掘新潜力、建立新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通过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发展模式,有力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024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达1.44亿元,连续6年增长超10%。

放眼广元大地,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既在四季更替的田间景色里,更在广大农民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站在新起点,广元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抓手,持续做强特色产业、建设和美乡村、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农”墨重彩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张百顺 余昊 梁宏博

编辑:罗杰 校对:张静

责编:李凌 编委:程朱荣

来源:广元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