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共一大13位代表,家庭出身,彼此友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11:11 1

摘要:无可怀疑,家庭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却有着翻天覆地的作用,或者有些人,可能一出生,家庭就能决定他的人生。

家庭出身,虽然不能说一锤定音,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但,无可怀疑,家庭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却有着翻天覆地的作用,或者有些人,可能一出生,家庭就能决定他的人生。

如若不信,可看下面的对比,这是一个大概率情,绝非偶然。而在历史洪流中,能够完全超越原有家庭者,凤毛麟角。

下面,我们就做个统计对比,看看会发现什么?

先从毛泽东开始,毛泽东父母都是农民,后来才逐步“发家致富”,做大做强,但,最终也就是一个富农,并没有离开农民的阶层。

所以,毛泽东还是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且从小下地干活,也就是农民出身。

何叔衡,也是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务农,耕读家庭,他自己后来读书又考取了一个功名,那时候叫秀才,所以,他是秀才出身。

董必武,比毛泽东和与何叔衡的家庭起点,略好略高些,出生于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家庭,所以,他从小不用干活,只要好好读书就行。

因为这个家庭,他也是和何叔衡一样,后来考取了一个秀才,所以,他也是秀才出身。

28年后,只有他,和毛泽东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举杯共庆新中国的成立。

陈潭秋,爷爷是前清举人,以教书为生,家里不怎么差钱,而且,还有良田,有好房,有存款,到了父亲这一辈,就靠爷爷靠祖产生活。

他自己也是从小读书,长大后教书,成了教师,也算是子承父业。

所以,陈潭秋的出身,也就相当于是一个耕读传家,简配版的知识分子家庭出身。

王尽美,从小命苦,父亲在他还不到半岁时,就撒手西去,留下他和母亲,可怜,孤儿寡母,可怎么活啊?

虽然查了很多资料,但,都没找到具体说明,王尽美在父亲病逝后,母亲到底怎么养活他?

是靠祖产田亩?还是靠遗产存款?或者母亲去给地主家打工?难道是亲戚家族接济不成?

唯一信息,就是在王尽美岁时,据说因为地主家的儿子死了,他才得以进入地主家的私塾,正式开始读书,终于给他奠定了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

由此推断,王尽美也是一个农民(佃农)的出身。

他父亲自己没地,常年靠租种地主家的地生活,母亲则在地主家做杂工,保姆,零零散散,琐琐碎碎,什么都干,拼命赚钱。

以此来养活,培养王尽美长大,而且,还在他20岁时,就给他娶了媳妇。

王尽美20岁时,也就是1918年,五四运动的前一年,王尽美就是在那一年,考入省城济南的官费学校——山东省立第一师范。

这个情况,其实与毛泽东当年(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一个情况。

邓恩铭,父亲是个医生,行医为生,养大了邓恩铭。

而医生,在那个年代,应该也算是知识分子行列吧,所以,邓恩铭,就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了。

邓恩铭的叔父,黄泽沛(黄的父亲邓锦臣,即邓恩铭祖父的亲兄弟,儿时过继给姑母家后改姓了黄),当时在山东一个县城做县官。

1917年,16岁的邓恩铭,就从贵州老家去山东投奔叔父,在济南认识了一生的好朋友王尽美。

李达,父亲,很穷,自己没有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地,一辈子都被地址欺压,受尽了地主的痛苦压迫。

所以,他也是佃农家庭出身。

李汉俊,父亲是个大秀才,家里藏书过万,从而熏陶他也是非常爱看书,在那个年代,一个人能考上秀才,就会有点小钱。

或者反过来说,家里有点小钱,就能从小读书,如果脑子不是太差,考个秀才,还是相对容易。

李汉俊的父亲,家庭就是这个样子,这种情形。

所以,李汉俊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

张国焘,父亲名叫张鹏霄,只比陈独秀大岁,家里有钱,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长大后,他读书也好,第一次参加县里考试,就中了“状元”。

后来,就很顺利的进入国子监,成了清廷的人。

但,他又在1910年35岁那年,考入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法。几年后就摇身一变,当了浙江高等审判厅推事,接着,又干上了象山县的大县长。

所以,张国焘也是出身官绅世家。

所以,连他自己都在回忆录里吹嘘:

"我家世代读书,祖父和父亲都受过良好教育。整个家族六房同住大宅,每户都有几百到上千担地租的收入,算得上是当地的地主乡绅阶层。"

刘仁静,父亲也是个大秀才,在当地开办私塾,以教书为生,所以,刘仁静也算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

陈公博,父亲陈志美,与张国焘父亲一样,都是出生在官宦家庭,不同的是张国焘父亲是文官,陈公博父亲,是个武官,而且,还因为——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下大功,被清廷敕封为广西提督。

所以,陈公博也和张国焘一样,出身于官宦家庭,地主老财富裕人家。

周佛海,父亲叫为周奎久,生前曾是清朝大臣曾国藩的部下,出身于大地主家庭,所以,周佛海,也是官宦家庭出身。

包惠僧,父亲,本来是个秀才,但,只会读书,不会经营,所以,家里并不富裕,只有几亩田地,租给没地的农民,靠收租养活一家人。

所以,包惠僧的出身,算是一个小土地经营者家庭。

二、彼此友情;

13位代表,虽然来自天南海北,但,他们此前个别人,已经是好朋友,好同志,一起创建了当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已经不是个体,而是一个集体。

同样,个人也早就不是独自摸索,苦苦追寻,而是有同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比如,毛泽东与何叔衡,就是他在湖南一师的老同学,好朋友,在湖南长沙先是组建了新民学会,然后又组建了共产主义小组。

陈潭秋和董必武,还有包惠僧,也都一样,他们三人,是在湖北武汉组建了共产主义研究小组。

而作为湖北人的李汉俊,本来和陈潭秋,董必武, 包惠僧他们不认识,但因为同样追求共产主义,而在武汉的一次共产主义小组会议上,认识了。

王尽美与邓恩铭,两人一起在济南,发起成立了“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研究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两人还和张国焘,在济南认识,一起创建了济南共产主义小组。

李汉俊和董必武,不仅都是湖北老乡,志趣也相同,所以,两人在上海经常在一起聚会,读书,聊天,谈论国家大事。

同样,李汉俊和李达,也都是在上海跟着陈独秀,组建共产主义小组,互相认识。

张国焘,在北京时与毛泽东认识,与王尽美,邓恩铭,都是北大学生,都一起参加五四运动,应该彼此都认识,但交往可能不那么密切。

其余的人,比如,陈公博,还有包惠僧,则与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他们8人,应该都不认识,都是在参加一大时,才第一次见面,开始认识。

参考资料:

1、李汉俊:筹党立纲奔走忙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余玮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5-03-23 08:51:59

2、毛泽东与张国焘的几次特殊相遇-文摘报-光明网 《 文摘报 》( 2011年04月26日 08 版)(《党史纵横》2011年第3期 葛占菊)

3、《中共一大代表周佛海的不归路》 文 · 杨必军来源 : 《世纪风采》2011年第11期

4、名人故事|包东成:包惠僧其名 湖北日报客户端2024-08-22 15:51:44

来源:夏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