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慌了!摘星成“过街老鼠”被两地追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1:07 1

摘要:摘星因未获南山区办学许可,被要求不得再以摘星名义在新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经营。

昨天,“摘星教育”再次成为风暴中心。

一张“南山政务短信”截图在家长群中流传:

摘星因未获南山区办学许可,被要求不得再以摘星名义在新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经营。

这意味着,它在新安学院的全日制DSE项目被叫停。

而在此之前,摘星已因借壳香港崇正中学招生引发争议。

事件惊动香港教育局,随即发信全港学校,强调不得与第三方机构未经批准合办,并要求提交完整的学生名册和考勤。

短短一个月,摘星在深圳和香港接连“踩线”。

表面上,这是合规问题。

但背后真正让人忧虑的,是一个更深的教育难题:香港高考DSE会不会被“衡水化”?

01

— Dr小鱼 —

香港拒绝“影子学生”脱产刷题

近几年,大批内地家庭涌入DSE赛道。

最常见的路径是:

1. 在香港私立学校挂空学籍,去深圳脱产补习DSE。

2. 内地高考体系的学生,高三到校外DSE补习机构,全日制补习刷题。

最后均以“学校考生”的身份参加考试。

这种“影子学生”模式,正是港府现在要堵住的灰色地带。

• 学校考生必须提交在校学习与考勤记录,不能只挂名;

• 内地在校生有全国中小学生学籍号,在校证明有校长签名。

• 自修生的报考资格被严格审核,未满19岁的学生需要特殊报考申请和课程证明;

• 同一年内,不得既是学校考生,又是自修生。

几条新规,直指“脱产补习+挂学籍”的核心逻辑。

港府的用意很清楚:要守住的不只是程序合规,更是香港教育理念的底线。

02

— Dr小鱼 —

香港的担忧:

全人教育会不会被冲垮?

香港一直强调全人教育。

在香港的中学,学生必须参加运动会、音乐团、义工服务,学习之外的经历,与学业成绩同样重要。

这种教育价值观,和内地的“分数至上”模式,存在根本差异。

但随着大批“全日制补习生”涌入DSE,风险也在上升:

• 分数天花板被不断抬高,本地学生靠“全面发展”突围的优势被稀释;

• 大学录取可能被绑架,不得不更多依赖分数,而非面试、推荐或作品集;

• 教育理念可能被反向裹挟,当“唯分数”成为硬通货,本地学校与家长也会被卷入刷题战车。

港府的担忧是,如果DSE真的“高考化”,香港几十年来坚持的教育生态,可能在短期内毁于一旦。

03

— Dr小鱼 —

衡水式刷题冲击全人教育,

公平吗?

2025年深圳摘星机构的成绩极为耀眼,引发香港本地学生和家长的愤慨。

因为香港本地考生的学科设有SBA(校本评核),SBA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脱产自修生不需要做SBA。

SBA,全称 School-based Assessment(校本评核),是香港中学文凭考试(HKDSE)的一部分。

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完成持续性的评估,而不是只靠一次性的笔试成绩来决定一切。

举例:

• 中文科的SBA可能要求学生完成阅读报告、口头汇报;

• 英文科的SBA会有小组讨论、演讲;

• 理科如化学、生物,会要求实验报告;

• 视觉艺术则要做作品集。

这些过程都由任课老师评分,再交给考评局(HKEAA)做统调,确保不同学校的评分标准大致一致。

SBA通常占**15%–30%**的科目总分,它设计背后的理念是:

1、减轻“一考定生死”的风险;

2、让学生展示更全面的能力,比如表达、合作、探究;

3、防止“纯刷题”模式垄断。

它体现了香港全人教育的价值观。

这意味着,学生必须真实在校就读,单纯依靠刷题并不能完全取代学习过程。

而一旦“挂学籍”漏洞和脱产全日制被利用,SBA弱化,DSE就会被推向应试逻辑。

一边是香港几十年坚持的全人教育传统,强调人格、兴趣、社会责任;

另一边是跨境输入的分数逻辑,以高分为唯一目标。

两者相遇时,你希望谁胜利?

你愿意看到,有一天香港也“衡水化”,所有孩子都只能埋头刷题,分数第一吗?

来源:我是Dr小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