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宾馆的设计往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11:11 1

摘要:如今,我已退休多年,昔日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长沙院(前身为航空工业部第三设计院)工会工作时负责广播室稿件采写、编辑、播出的岁月,仍清晰如昨。那时院里设有三个设计室,每当广播里传出各室的项目报道,我总怀揣一种“战地记者播报前线战况”的激情——工程师们为赶项目通宵伏

建设中的上海宾馆。

保存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长沙院的奖状。

1998年翻新改造后的上海宾馆。

上海宾馆部分设计人员合影。

柏亚利

如今,我已退休多年,昔日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长沙院(前身为航空工业部第三设计院)工会工作时负责广播室稿件采写、编辑、播出的岁月,仍清晰如昨。那时院里设有三个设计室,每当广播里传出各室的项目报道,我总怀揣一种“战地记者播报前线战况”的激情——工程师们为赶项目通宵伏案,笔下的图纸反复修改、精密如作战蓝图;他们常年奔波在外,从现场勘察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落地配合,脚步从未停歇。何为“敬业”?在这所设计院的朝夕相伴中,我找到了最真切的答案:每一个耗费心血的设计项目背后,那群并肩作战的身影,都是一幅鲜活动人的“群英图”。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而我院与深圳的缘分,更是这段发展历程里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先后参与了中航技深圳工贸中心工业园、深圳西万工贸公司西万大厦、蛇口招商局地产潜龙宾馆,以及大批厂房、住宅、统建楼与办公楼的设计。从军工建筑跨界到民用领域,团队带着航空体系特有的严谨作风与创新精神,为“深圳速度”添砖加瓦。其中,上海宾馆的设计故事,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

如今立于车水马龙的深南大道旁,上海宾馆不过是一座高50米、共12层的建筑——与周边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相比,它不算夺目,却承载着深圳最珍贵的城市记忆:2005年,它以高票当选“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之首,成为无数人心中的时代地标。

这座地标的诞生,始于一段特殊的合作。上海宾馆由中航技深圳公司、上海石化、深业集团三家国有单位合资筹建,受当时投资额所限,建筑高度只有12层。而承接此项设计任务的,正是1978年创立的航空工业部第三设计研究院。

故事要从1982年初讲起。彼时深圳建设热潮正酣,国贸大厦刚于10月破土动工,我院工程师刘茂华受委派赴深,参与中航技深圳工贸中心工业园的施工配合。4月初,中航技深圳工贸中心找到他,希望他为“上海宾馆”设计建筑方案。前两个方案未能契合甲方需求,刘茂华没有气馁:他反复琢磨项目选址——宾馆位于工业园西南角丁字路口,需同时兼顾南侧深南大道与西侧马路的街景视野。循着这份细致,他打磨出第三个方案,终于赢得甲方认可,项目就此落地。

随后,院里组建起25人的跨专业设计团队,涵盖总图、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等领域。为赶工期,他们常常通宵改图;为保质量,他们驻场紧盯施工细节。在众人合力下,上海宾馆于1983年破土动工,1985年便以优雅的姿态,稳稳矗立在深南大道3032号。设计人的脚步从不停歇,一个项目刚收尾,下一个任务便接踵而至。我至今记得1987年冬天,曾到院里驻扎在中航技工贸中心工业园的设计点探访:数人一间的集体宿舍、热气腾腾的盒饭、案头堆得高高的图纸……那一幕,正是他们在深圳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

于深圳而言,上海宾馆的意义远不止一座建筑。它曾是深圳城郊分界的“坐标原点”,更是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60余条公交线路在此交汇,地铁1号线贯穿其间,见证着深圳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蜕变。

而于我院,上海宾馆是设计创新的勋章:1988年,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合并,上海宾馆设计项目(工程设计)斩获航空航天工业部奖项,印着国徽与天安门图案的奖状,朴素中透着沉甸甸的庄严,成为一代人的骄傲。

时光流转,这座建筑的价值愈发清晰。2005年5月至8月,深圳市启动“深圳改革开放十大历史性建筑评选”:132处候选建筑经专家今日的上海宾馆。筛选后,30处进入投票环节,超30万市民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参与,上海宾馆最终以高票登顶,被媒体争相报道;2021年11月,《深圳市城市紫线规划(修编)》发布,福田区上海宾馆正式被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让这份城市记忆得以永续传承。

回望43载,航空设计人将汗水洒在深圳的热土上,以初心为笔、以专业为墨,绘制出一座座建筑的蓝图,也写下了设计人与深圳“双向奔赴”的动人篇章。而未来,这份“航空品质”仍将延续——更多承载着时代印记的地标建筑,正等待着他们在华夏大地上一一铸就。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