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才冠三湘”的才女,爱上毛泽东,一生未嫁,她35岁香姿消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1 17:38 1

摘要:1913年的长沙街头,一位少女抱着书本匆匆走过。她的发髻梳的一丝不苟,脚步却带着男子般的飒爽。这年秋天,17岁的陶斯咏以榜首成绩考入周南女子中学,与后来成为向警予、蔡畅同窗。这所由朱剑凡创办的学校,是湖南女子教育的灯塔,也是陶斯咏命运的转折点。

1913年的长沙街头,一位少女抱着书本匆匆走过。她的发髻梳的一丝不苟,脚步却带着男子般的飒爽。这年秋天,17岁的陶斯咏以榜首成绩考入周南女子中学,与后来成为向警予、蔡畅同窗。这所由朱剑凡创办的学校,是湖南女子教育的灯塔,也是陶斯咏命运的转折点。

剧照

这位湘潭商贾之家的女儿有着惊人天赋。她能将《楚辞》倒背如流,却更爱捧着《新民说》沉思。教员们发现,这个长的好看的姑娘,总再作文里写些“离经叛道”的话:“女子缠足如折翅之鸟,裹脚布缠住的何止双足?”这般锋芒,让她的文章总被贴在学堂的公示栏最显眼处。

剧照

1919年,23岁的陶斯咏已是周南女中的教师。五月某日,她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将珍藏的绣花鞋投入火盆。火焰腾起三尺高,“今日烧的是缠脚布,明日要烧尽压迫女子的千年枷锁!”她的宣言惊得老学究们连连摇头,却让台下上百个女学生热泪盈眶。

这年秋天,长沙报纸上突然出现个叫“斯咏”的专栏作家。她的文字有江水般既柔且刚,一篇《女界新青年当具何等精神》震动三湘:“厨房灶台不是女子宿命,绣楼闺阁困不住觉醒灵魂。”文章末尾赫然署名——周南女中训育主任陶斯咏。

剧照

1920年初春。陶斯咏夹着教案走过江堤,忽见几个青年正在激烈争论。居中而立的高个子青年挥动手臂,湘音铿锵:“救国须先救思想!”这声音让她停下脚步。那人转身时,她看见张棱角分明的面孔,眉宇间气宇轩昂。

这位便是时年27岁的毛泽东。彼时他刚结束北漂回到长沙,正为创办文化书社奔走。听闻陶斯咏的文章,特意在新民学会聚会上邀她相见。据会员易礼容回忆,那天陶斯咏身着短袄,站在朱红廊株下讲解女子教育,毛泽东听得忘了弹去长衫上的烟灰。

1921年暮春,陶斯咏在湘江码头攥紧两张船票。船期是五月十五,目的地上海。这是她托堂兄从洋行弄到的“江永号”客轮特等舱票,本打算邀毛泽东同行。然而当她兴冲冲跑到清水塘,却见他正与何叔衡等人商议赴沪事宜——他们早已决定徒步前往。

“坐船安逸,但走旱路,更能看清民间疾苦。”这番解释让她默默将船票藏进袖口。多年之后,曾在周南女中任教的陈启明在日记里写道:“那日斯咏独倚船栏,江风吹散她鬓边碎发...”

1925年深秋,陶斯咏突然辞去教职,只身赴往南京,创办立达书院。她在玄武湖畔租下三涧瓦房,学生多是贫困女孩。有人见她亲自挑水劈柴,劝道:“何苦抛却省城风光?”她笑指院中梧桐:“北迁的凤凰,总要寻片干净枝头。”

这期间,她与他偶有书信往来。但战火阻隔,终未成行。侍女阿香晚年回忆,每逢中秋,陶斯咏总要在案头摆两盏桂花茶

剧照

1932年早春,南京城笼罩在寒雨中。35岁的陶斯咏蓦然病逝,枕边放着未完成的《女子教育新论》。噩耗传回长沙,数百学生自发再湘江边放河灯悼念。有渔夫看见,那夜江面浮灯如星河坠落,照亮了整条水道。

1986年修缮书院时,工人在梁柱夹层,发现捆扎整齐地报纸,内页泛黄的专栏文章旁,用朱砂笔写着密密麻麻批注。最后一页空白处,有人以瘦金体题句:“曾许家国双全事,奈何身世两飘零...”

剧照

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斑驳的砖墙上还留着半阙褪色的诗句,风雨剥蚀的缝隙间,隐约能辨出「斯咏」二字。转角处挂着「文化书社旧址」的木牌,常有游人驻足凝视橱窗里泛黄的老照片——穿月白衫的女子与青年们围桌论道,光影交错间,分不清是晨曦还是烛火。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