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全国夏粮产量达到2994.8亿斤,是仅次于去年的历史第二高产年,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单产“稳”的态势持续巩固。
广袤田野上,先进农机纵横驰骋,智能化灌溉系统精准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这是一幅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丰收画卷。
今年全国夏粮产量达到2994.8亿斤,是仅次于去年的历史第二高产年,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背景下,单产“稳”的态势持续巩固。
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不断增大。2024年粮食单产提升对总产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80%,显示出科技已成为粮食生产的核心驱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3.99亿亩,虽比上年减少52万亩,但单产保持稳定,为375.6公斤/亩。
夏粮总产量达到2994.8亿斤,比上年减少3.1亿斤,但总体保持稳定。分地区看,主产区中山东、河北、四川分别增产4.1亿斤、3.6亿斤和2.2亿斤。
早稻生产同样传来喜讯。全国早稻总产量570.3亿斤,比2024年增加6.8亿斤,增长1.2%。单位面积产量也实现提升,达到400.8公斤/亩,比2024年增加5.8公斤/亩。
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是革命性的。在河南滑县,农民现在可以通过手机“下单”,足不出户请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完成除草、打药、浇水等田间管理。
智能灌溉系统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衡阳市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高标准农田应用水肥一体化系统后,亩均年用水量较上一年减少25%,肥料利用率提升约68%。
遥感监测技术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支撑。通过“吉林一号”卫星星座获取农作物影像数据,工作人员不仅可以直接识别耕种作物类型和面积,还能够分析判断作物苗情长势、干旱程度,进行产量估算。
政策支持是粮食丰收的重要保障。今年国家进一步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
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撂荒地复耕复垦力度,进一步挖掘种植潜力。
中央启动实施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有力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这些政策组合拳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今年的抗旱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去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耕地灌溉面积发展到10.8亿多亩。
在江苏省宜兴市杨巷镇胜禾家庭农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原本零碎的土地实现了成方成片,提高了耕地规模化和作业机械化程度。
农场负责人陈月生介绍:“今年夏收,我们的小麦亩产突破了410公斤,比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成前增加了40公斤”。
各地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落实小麦宽幅精播、播前播后镇压、水肥一体化、“一喷三防”等关键措施,着力提升单产水平。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玉米、稻谷、小麦三大主粮平均亩产由421公斤、470公斤、383公斤分别提升至439公斤、477公斤、396公斤。
实践中有不少成功案例。陕西凤翔构建“滴灌带+移动式淋灌机”双轨灌溉系统,融合无人机植保技术,实现小麦全生育期水肥药一体化动态管理,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仍创下小麦亩产865公斤的纪录。
我国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仍具有可观潜力,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制约。专家建议坚持“地、种、技、人”协同发力。
在“地”的层面,根本任务是夯实粮食产能持续提升的资源根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战略抓手,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全要素深度整合与协同改造。
在“种”的层面,关键是为单产提升注入决定性“芯片潜能”。以种业振兴行动为战略牵引,聚焦前沿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的育种创新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粮食单产提升对总产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80%。这一数字充分表明,在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提高单产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四川、河北、山东等地亩产增加,离不开科技赋能和政策保障的双重支撑。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技术、智能灌溉系统等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局面。
随着秋粮面积稳中略增、长势正常偏好,全年粮食丰收基础更加稳固。这场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农业变革,正让中国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妙笔生花##夏日生活打卡季节#
来源:唐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