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镇山|清明即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3 09:15 3

摘要:《甘州府志》记载:“清明,通行拜墓礼,为春祭。”《新修张掖县志》记载:“清明,通行扫墓”。扫墓,当地统称为“上坟”,“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尤其清明的上坟,显得尤为重要,人们怀着对祖先的敬畏和崇拜,虔诚和追思,早早做好准备,清明当日,全家出动,端上供品,带

清明即事

张镇山

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桃杏争春,杨柳吐绿,万木竞荣,艳阳高照,丽日和风,一切都是美好的开始。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气,也是人们重要的节日。

《甘州府志》记载:“清明,通行拜墓礼,为春祭。”《新修张掖县志》记载:“清明,通行扫墓”。扫墓,当地统称为“上坟”,“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尤其清明的上坟,显得尤为重要,人们怀着对祖先的敬畏和崇拜,虔诚和追思,早早做好准备,清明当日,全家出动,端上供品,带着冥币纸钱,水果酒水,到先祖的坟头墓地修葺坟茔,焚香化纸,奠酒献馔,磕头跪拜,祭祀缅怀。

上坟祭祖,搭建起了家人们团聚交流的平台,是联络亲情友谊的纽带,是沟通感情隔阂的桥梁,是增进兄弟亲密和妯娌和睦的手段,促进家庭和谐团结,生活幸福安康。

上坟祭祖,是家风家教的传承和延续,是传统道德礼仪的沿袭和发展,也是对传统乡风民俗的坚守。引导和教育人们不忘祖宗,牢记根本。

上坟的供品中,必须要有一付面桃,由16个或20个组成一付,称为“供养”,也叫“桃儿”、“桃娃子”。桃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长寿、爱情、吉祥,多子多福、丰收及自然,寓意健康长寿,家庭幸福,驱邪避灾,家族兴旺及丰收繁荣,是文化承载美好愿望和祝福的象征。在传统观念中,虽阴阳两隔,但人们“事死如事生”,给先祖神灵供奉面桃,表达对先祖最衷心的敬畏和崇拜,送上最虔诚的祝福和祈盼,祈祷九泉之下的先祖对后世庇护和保佑,使人丁兴旺,家业发达。

蒸供养时,要在前一天晚上和发面,叫“起面”或“发面”,用精制的面粉加入“酵头子”和好,盛放在盆中,放在温暖的地方使酵母菌在面团中得到重生,第二天一早,面团已发酵的蓬松涨大,稀软横溢,完全不是刚和好的模样了。这时,就可以“兑面”了,在稀软的发面中掺入干面粉不停的揣揉,同时,还要加入一种重要的物质──食用碱,食用碱,俗称“灰”,之所以称作灰,是在没有商品食用碱之前,人们的食用碱是从一种叫蓬灰的野生植物中提取得来的,秋天,到荒滩野地上把生长得发红发紫的蓬灰植株收集起来,晾晒至半干时引燃,控制不让其起大火,蓬灰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结晶,硬如石块,这就是人们要得到的东西,使用时,用水化开,这就是“灰”,碱性物质。

灰的作用是调节面团中的酸碱度,因为发面呈酸性。兑面的过程中直至把干面粉添加到面团的软硬合适时,取少许揉成鸽蛋大的一小团,称为“灰蛋子”,放在炉火上快速烧熟,掰开来一看二闻,以此来判断出所兑的面的酸碱度。若是灰小了,再使入适量的碱,要是灰大了,还需要在面团中再兑入面粉,再进行短时间的发酵,如此,直至面团的酸碱度调和适当方可。面团中“灰”的用量的大小,完全决定蒸出来的供养的感观和成败。

灰酸了,面桃表面发青,黯然失色,个头不暄,质地僵硬,手掂较沉;灰黄了,蒸出来的面桃颜色发黄,表皮炸出十牙八牙的裂口,灰味大,不待人见,戏称“皇上”。面兑好,灰使合适后,要将面团不停的揣揉,使发面和面粉糅合均匀、面团瓷实、软硬正好,不粘手、无蜂窝,使面团发挥出最大的韧性、柔性、骨性、塑性,这样的面团做成的面桃,蒸的时候不变形,颈部不倾斜歪曲,挺立向上,这时就可以做面桃了。

根据面桃的大小,将面团分成大小相同,份量相当的若干个脐子,将脐子再进行揣揉,成馒头状时,用双手竖向揉搓、拿捏、上捋,面团就有了桃的雏形——圆椎体,同时,将面桃的顶部夸张的向上延伸整个面桃的接近二分之一高度,扶正成瓶颈状,顶尖(就是“桃儿嘴”)再向外稍微放大,做成半开的牡丹花朵状,或做成石榴的花冠形,在面桃的下部约2厘米处,用梳齿在周边向下按压4~6道刻纹,象征桃的托叶。整个面桃做好后,再细心的修整一遍,达到面桃个头大小一致、高矮整齐无差、上下匀称协调、桃身圆饱周正、颈部竖直挺立时,就能上蒸锅了。

蒸锅的火候也要掌握和控制,火力过大过猛,面桃还没有蒸熟时,将蒸锅水“煅”干,造成夹生;火力太小,把面桃“熥”掉,僵而不暄,同时,锅盖也要严密,若将“汽溜水”(水蒸气凝成的水珠)淋到面桃上,面桃面目全非,丑陋难看,则也是一种失败。面桃出锅时,用桃红色的颜料在顶端的花冠上加以点缀,更是锦上添花,挑选出没歪曲变形、无斑痕裂口,表面白皙圆润、膨暄适度,顺滑光亮,颈部挺立向上的面桃组成一付供养,既是供品中的上品。蒸好的面桃,外表圆润饱满,光鲜亮净,暄的恰到好处,白的让人舒服,内部紧致密实,酥而不散,瓷而不僵,高端大气,使制作者也颜面倍增。不但神灵受用,人们也喜食。

面桃有鲜桃的神韵,又融合进了牡丹和石榴的元素,牡丹雍容华贵,端庄秀丽;石榴多子多福,紧密团结,寓意更加丰富,寄托更加美好。面桃拾在圆盘中,码成塔形,取积极向上、步步高升之意。面桃,堪称为面食中的艺术品,不但是供品中的上乘之作,更是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是衡量茶饭水平高低的水准之一。

清明时节,还有蒸芽面包子的传统。有句俗话说“包子有肉不在褶子上”,这种包子外面没有褶子,里面也没有肉,白皮素馅,食材特殊,做法特别,味道更独特。

芽面,是用发芽的小麦磨成的面粉。首先,要将小麦粒进行催芽,将麦粒筛簸去瘪粒杂质,得到优质饱满的,淘洗干净后,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并保持一定的湿度,满足种子发芽的三种条件,即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待麦粒刚开始努嘴芽冒尖时,即停止催芽,这时的麦粒称为“芽麦子”。停止催芽的时间提前或过迟,都将影响所得到芽面的品质和数量。

说起“芽麦子”,在90年代之前,农业生产中生产力低下,农业机械化程度落后,小麦成熟收获时,先将小麦割倒后捆成一个个小捆,拉运到打麦场上码成垛,之后再进行打碾,若遇上天气连阴下雨,雨水渗漏进部分麦捆中,小麦未来得及打碾脱落就已经长芽,人们忧心忡忡,叹息“又要吃芽麦子了!”因为芽麦子粮食部门拒绝收购,只能留着自己食用,芽麦子磨成面粉,品质大大减低,且发芽的小麦出粉率也减低,严重影响到农户的切身利益。 联合收割机的普及和应用,这种现象不再发生。科学研究表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淀粉被转化为麦芽糖和其它简单的糖类,供种子萌发使用,这些糖类可以提高发芽和小麦幼苗的生长,增强抗逆性能。在旧时甜食和糖类较少的时期,我们聪明智慧的先民,早就发现和创造出了用芽面代替糖类和甜食的方法。

蒸芽面包子时,将芽面用滚水烫过后,揉好做馅,包子皮用优质面粉,发面和死面兑好,面团的揣揉跟做馒头的程序一样。包子皮擀开,包入芽面馅,把包子包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各边长约8厘米左右,包子的收口处在底部,上面不留褶皱。蒸出来的包子表面白净光暄,棱角分明,蓬松柔软,吃起来软粘香纯,甜糯适口,老少喜食。

清明节吃芽面包子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到处生机勃勃的时候,吃芽面包子可以消食化积,疏通肠胃,并象征一切如草木之勃发,似万物之新生。吃芽面包子,寓意生活幸福,日子甜美,同时,丰富人们的食谱,调剂人们的胃口,充实人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张镇山,甘肃甘州人,农民。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师,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张掖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甘州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潜心地方语言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调查、整理、挖掘及传承。1989年开始在《甘肃农民报》、《甘肃科技报》、《张掖报》及张掖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发表作品。著有《甘州方言》。)

来源:金色甘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