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豫西南的一个小村庄里,28岁的李伟攥着刚凑齐的28.8万元彩礼,看着红纸上列的“三金一钻”“改口费”“上车礼”清单,蹲在墙角抽完了一整包烟。这是他第三次因为彩礼和女方家谈崩又妥协——前两次分别因为“少了2万8的‘聚宝盆’钱”“没凑够买县城婚房的首付”告吹。在
农村彩礼乱象:从“礼”到“利”的跑偏,谁在为婚姻买单?
在豫西南的一个小村庄里,28岁的李伟攥着刚凑齐的28.8万元彩礼,看着红纸上列的“三金一钻”“改口费”“上车礼”清单,蹲在墙角抽完了一整包烟。这是他第三次因为彩礼和女方家谈崩又妥协——前两次分别因为“少了2万8的‘聚宝盆’钱”“没凑够买县城婚房的首付”告吹。在如今的农村,彩礼早已不是过去“几尺布、一担米”的心意表达,而是成了压在年轻人肩上的大山,更搅乱了乡土社会的婚姻逻辑。
彩礼成了“明码标价的生意”
“十年前娶媳妇,彩礼加起来也就两三万,还多半会随嫁妆返回来。”村里的老支书王建国记得清楚,早年间农村彩礼讲究“礼轻情意重”,男方送些布匹、粮食,女方陪嫁桌椅、被褥,说到底是两个家庭帮衬小两口过日子的心意。可这十年间,彩礼像是坐了火箭——从“三斤三两”(百元纸币称三斤三两,约14.35万)到“一动不动”(一套房、一辆车),再到“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一千张100元、一堆50元,约18.3万),数字越来越吓人,规矩也越来越多。
安徽阜阳的养殖户张建军去年给儿子娶媳妇,光是彩礼就给了36万,还得算上县城的婚房首付40万、买车15万,前前后后花了近百万。“家里的猪卖了大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现在还欠着20多万外债。”他叹着气说,女方家说了“村里都这价,少一分就是看不起人”,哪怕知道儿子俩人情投意合,也只能咬着牙凑钱。更让他无奈的是“彩礼返回来的不到十分之一”,女方说“这是给闺女留的‘保障金’”,可在他看来,这更像“卖女儿的钱”。
如今农村彩礼不光数额离谱,还衍生出一堆“附加条款”:有的要求“五金”(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金耳环、金吊坠)必须是“实心足金”,少一克都不行;有的得给女方父母“养老钱”,按当地人均年收入的三倍算;甚至有地方流行“送日子钱”“开锁钱”,连给新娘买衣服都得单独算“置装费”。彩礼从“礼节”彻底变成了“明码标价的交易”,婚姻的温情在一串冰冷的数字里被磨得越来越淡。
谁在推高彩礼?“攀比”是根,“现实”是由
为啥农村彩礼会涨到这么离谱?村里的媒人刘婶最有发言权:“说到底还是‘比’出来的。”她去年帮邻村介绍对象,女方原本只想要18万彩礼,可听说同村另一个姑娘嫁了22万,当即改口“少20万免谈”,理由是“不能让闺女嫁得比别人寒碜”。在农村,彩礼多少成了“闺女在娘家地位”的象征——彩礼给得高,说明男方家重视,女方父母在村里腰杆也硬;要是彩礼比邻居家少了,难免被人背后议论“是不是闺女有啥毛病”。
除了攀比,“男多女少”的现实也让彩礼水涨船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男性比女性多3237万人,在农村,这个差距更明显——不少年轻姑娘外出打工后留在城市,村里的适婚男性比女性多了近一半。“狼多肉少”的情况下,彩礼自然成了女方筛选男方的“硬指标”。河南周口的小伙王刚相亲时遇见过更直接的:女方母亲拿着他的彩礼清单直接说“你隔壁村的王强愿意出25万,你要是能多2万,这事儿就成”,活像在菜市场讨价还价。
还有些家庭把彩礼当成“给儿子娶媳妇的储备金”。村里的王大娘有一儿一女,去年给女儿要了26万彩礼,转头就用这钱给儿子凑了彩礼。“我也不想要这么多,可不给儿子攒着,他以后咋娶媳妇?”这种“以女养男”的逻辑在多子女家庭里并不少见,彩礼成了“家庭间的资金转移”,最终还是压在两个年轻人身上。更有人觉得“现在离婚率高,彩礼多要些,万一闺女过不好,还有个退路”,可这“保障”却成了小两口婚后的疙瘩——不少夫妻因为“彩礼外债”吵架,刚结婚就闹得鸡飞狗跳。
彩礼乱象的“连锁反应”:不止是没钱娶媳妇
彩礼太高,最直接的后果是“娶不起媳妇”。民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比十年前降了近一半,在农村,“光棍村”越来越多。河北邢台的一个村子,30岁以上的未婚男性有20多个,不少人干脆放弃了相亲——“攒钱的速度赶不上彩礼涨的速度,不如一个人过”。可父母急得睡不着觉,有的甚至带着儿子去外地“买媳妇”,最后落得人财两空。
更隐蔽的伤害是搅乱了农村的亲情和信任。以前村里办婚事,亲戚朋友都主动帮忙凑钱,现在一听说谁家要娶媳妇,大家都躲着走——“怕被借钱,也怕还不上”。有户人家为了凑彩礼,把给老人治病的钱都挪用了,结果老人病情加重,儿子儿媳刚结婚就跟家里闹掰,好好的家散了一半。还有的女方家收了彩礼却迟迟不办婚事,男方催急了就说“再拿5万‘诚意金’”,最后闹到法院,两家人成了仇人。
长远来看,彩礼乱象还在“反噬”农村的婚恋观念。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觉得“结婚就是花钱买媳妇”,没了感情基础,婚后矛盾也多。有的小两口刚结婚就约定“彩礼钱各管各的”,连日常开销都算得清清楚楚;有的女方觉得“收了彩礼就该男方养家”,自己赚的钱一分不拿出来;甚至有年轻人干脆不结婚,说“与其花百万娶媳妇,不如自己攒钱过日子”。原本该是“相濡以沫”的婚姻,慢慢变成了“精打细算的交易”。
破局: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
这两年,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整治彩礼乱象。河南濮阳搞了“零彩礼示范村”,村里规定彩礼不能超过3万,还给“零彩礼”结婚的小两口发奖励;山东聊城让村干部当“彩礼调解员”,相亲时就把彩礼标准说清楚,避免后期扯皮;江苏盐城甚至把“抵制高额彩礼”写进了村规民约,谁家要是超标,红白理事会直接不帮忙办婚事。这些办法虽小,却慢慢起了作用——濮阳那个示范村,去年结婚的8对新人里,有6对彩礼没超过2万。
其实说到底,彩礼该不该要?该要,但得是“心意”不是“负担”。男方量力而行送些彩礼,是对女方的尊重;女方适当返些嫁妆,是对小两口的帮衬。就像村里的老支书说的:“结婚是为了让俩孩子过得好,不是为了让老的背上债。”要是能少些攀比,多些体谅,少些算计,多些情意,彩礼才能回到它原本的样子——不是红纸上的数字,而是日子里的温度。
村口的老槐树下,李伟终于把彩礼送了过去,女方家没再提额外要求,还返了一床绣着“百年好合”的被子。他摸着被子上的针脚,突然觉得之前的奔波好像也没那么苦了。或许改变彩礼乱象不用一下子“一刀切”,就从这床被子开始,从少要一万彩礼、多返一件嫁妆开始,慢慢让农村的婚姻,重新有了“礼”的暖,少了“利”的冷。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