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销的至暗时刻,谁来拯救百万经销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10:53 1

摘要:然而,2024年的最新数据却给这一传统模式敲响了警钟:社会零售总额增速仅为3.5%,闭店率突破25%,传统深度分销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在中国营销体系中,“深度分销”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概念。

在快消行业的黄金时代,深度分销凭借“地毯式铺货”策略,将商品送进百万家超市和千万个流通网点,创造了连续二十年的高速增长神话。

然而,2024年的最新数据却给这一传统模式敲响了警钟:社会零售总额增速仅为3.5%,闭店率突破25%,传统深度分销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深度分销”遭遇挑战?

快消品行业从2013年就进入了缩量时代。起初,尽管行业总量收缩,但头部企业仍能实现增长。可到了2024年,连头部企业也陷入增长停滞,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市场都难以再现增长态势。若继续强行向渠道压货,只会导致渠道崩盘。

此时,一些企业的决策者开始对深度分销模式动摇,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该与深度分销告别的时代。

尽管20年来,深度分销已深入一两代营销人的骨髓,形成了肌肉记忆,但真的必须与它彻底告别吗?

深度分销诞生于增量时代,其核心逻辑本就包含对全市场的渗透——既包括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也涵盖县域乡镇的夫妻老婆店。

进入缩量时代后,市场的真实需求并未消失,只是从粗放的总量增长转向精细化的结构优化。从2013年至今,市场缩量已持续10年,且这种趋势似乎不可逆转。增量时代的到来源于生活水平的提升,而缩量则是因为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消费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分化、分层、分级,这也使得深度分销模式在执行中逐渐出现异化。

回顾深度分销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跑出来的销量”,通过跑客群来获取销量,客群就是销量的来源;

第二阶段是“铺出来的销量”,将铺货率作为核心考核指标;

第三阶段是“买出来的销量”,在终端购买资源、抢占堆头,以此挤压竞争对手;

第四阶段是“压出来的销量”,当产品滞销时,就通过强硬政策向渠道压货,某些品牌的销售人员仍然坚信没有压不出去的货,只有不够有力的政策。

如今,这些传统手段逐渐失效,于是有人提出新的方向:一是创造新增长,探索缩量时代的增长路径;二是提升渠道效率,在没有增量的情况下,通过节省成本、去除中间环节来提升效益。当前快消品领域热议的“供应链变革”、“直供”、“仓配一体化”等,都是基于这一前提。

但这些探索本质上仍是对深度分销的优化,而非否定。

“深度分销”的土壤

为什么会产生深度分销的模式?它的土壤是什么?深度分销被称为近20年来的“最佳中国营销实践”,就是解决门店的供应链问题。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深度分销呢?供应链问题表现为两点:一是中国的代理商格局是“以县为经销商主体”,经销商规模普遍偏小;二是门店高度分散。

中国主要是两大终端格局:一个是大型商超,另外是中小型门店。中国大概有680万家的夫妻老婆店,同时还有大量大型商超终端消费系统,就是城市现代化的大型商超系统。

商超系统本身具备很强大的一个能力,就是它就不需要厂家提供更多的赋能,同时也不需要经销商赋能,大型的商超终端销售有一个采购部门,它会从自身角度出发去采购产品,剩下的只需要经销商配合把货送过来就可以了,或者厂家直接跟厂家对接把货采购过来,剩下的他们自己会做营销活动,做终端自动化等等一系列的动作,所以大型商超具备这个能力。

但是那680万的小型门店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个时候就需要经销商做好产品销售的工作,但是很多经销商又不具备这个能力,因为大的经销商一般直接进入到大型商超这一步,或者直接成为一级经销商,他不会去跟零售终端进行对接,那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门店需要经销商进行赋能,但经销商没有能力,那这个事情谁来做呢?品牌或者厂家来做,因为厂家的实力肯定比经销商要强。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会产生深度分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大商超+小门店,这样的商业生态短期内无法改变。因此,无论深度分销有什么样的问题,都不能放弃,而是进化。进化有两大方向,一是渠道与互联网结合,形成高效深度分销;二是从终端通过社群、直播、云店等直达C端,形成BC一体化。

“后深度分销时代”的厂商均衡

近年来在快消品领域成功的国内企业,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向流通领域渗透延伸,自主进行市场运作和管理。

对流通领域的深度介入,是国内制造商市场份额优势迅速提升的有力武器,是其营销优势的来源,是许多外资企业所望尘莫及的中国功夫。它以厂家与渠道能力不对称为前提,依赖于厂家强大的渠道网络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的整合能力。

但是,从食品饮料等行业某些国内企业近来的遭遇看,深度分销模式遭遇诸多问题:

一是,随着竞争加剧,产品价格降低,厂家很难长期支撑居高不下的销售费用;

二是,随着渠道规模扩大、能力提升、厂家自有营销组织的效率往往不及专业流通企业;

三是,庞大的营销人员规模,几乎超越了厂家管理能力的边界。

对已达到一定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的较成熟的企业而言,“深度分销”可能依然有效(有些成本在先前的高利润时代已经摊销了),但对资源有限的新军以及中小企业来说则很难延用。

目前,除深度分销之外,厂商均衡分工模式,显示出一定的优点。其主要特色是:

第一,慎重把握直供宽度。顺应流通业尤其是零售业的业态演变和结构调整,与一些零售巨头进行直供交易;但同时慎重确定直供宽度,大量的零售商和网点仍由经销商(代理商)去覆盖和管理。同时,厂家业务人员对主要零售终端仍保持有效的管理,提供适度的服务。

第二,培育渠道伙伴。厂家和渠道伙伴均衡合作,厂家不再承担过多的流通职能;经销商/代理商能做好的,都交给其去做;能利用社会资源的,就不越俎代庖。相应地,不一味缩减经销商/代理商的规模和经营区域,不弱化经销商/代理商职能。一方面重新注重和大经销商/代理商合作(以前“深度分销”模式下,厂家通常与小区域的中小经销商或代理商合作),另一方面致力于对渠道成员的专业培养和辅导。

第三,打造专业化而又相对精简的团队。厂家区域市场管理机构和人员规模都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人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同时又相对精简的营销团队。厂家通过高素质团队,加之政策杠杆和管理手段,有效地推动销售。

第四,保持市场操作模式的灵活性。厂商均衡分工模式的特点是可进可退。“进”意味着延伸至深度分销,“退”意味着恪守厂商分工。何时“进”“退”,何处“进”“退”,则可根据客观市场环境、竞争要求和厂家自身的资源条件等因素决定。而深度分销的问题在于“进”易“退”难,一旦削减人员,收缩阵地,就很可能影响销售势头和既有的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认为厂商均衡分工模式是对深度分销的超越。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深度分销的进化: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更多地利用了社会资源。而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它是因能力限制无法实施深度分销的次优选择。总的来说,厂商均衡分工模式更适用于外资产品力强的品牌。

(未注明图源:千库网)

来源:母婴产业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