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是破除障碍的利刃,更是照进残疾人生活的暖阳。在北京,科技助残正从实验室走向千万家庭:一副轻巧的AR字幕眼镜,让听障者首次在脱口秀现场捕捉到笑声的波纹;一套智能外骨骼,支撑脊髓损伤患者挺直脊梁,踏出受伤后的第一步;一条融合5G+AI的无障碍导航路径,为视障者
科技助残
北
京
实
践
Beijing
科技是破除障碍的利刃,更是照进残疾人生活的暖阳。在北京,科技助残正从实验室走向千万家庭:一副轻巧的AR字幕眼镜,让听障者首次在脱口秀现场捕捉到笑声的波纹;一套智能外骨骼,支撑脊髓损伤患者挺直脊梁,踏出受伤后的第一步;一条融合5G+AI的无障碍导航路径,为视障者撕开“黑暗迷宫”的一角,指引他们独立走向目的地……这些由政府政策扶持、科技企业攻坚落地的成果,正在重构残疾人的生命轨迹。
即日起,北京残联新媒体平台将推出“科技助残·北京答卷 ”系列报道,聚焦企业创新故事、产品应用场景与用户真实反馈。我们期待通过这一窗口,展现科技助残的北京经验,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无障碍未来建设,共同书写“同心汇爱、共享美好”的新篇章!
让视障人群出行“最后一百米无障碍”
在室外定位导航日趋完善的今天,使用导航指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场景。然而,对于视障人士而言,尽管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的大致范围,但在最后的一百米,如何精准找到更小、更具体的目标地点,仍是他们出行过程中需要改善提升的关键环节。
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大厦),北京市残联与北京联通携手开发的室内无障碍导航系统,融合应用“5G+蓝牙AOA米级定位技术”,帮助视障人士语音输入目的地之后便捷、安全地抵达大楼内的某个地方。这一系统填补了导航服务的“最后一块拼图”,真正实现了视障人群出行“最后一百米无障碍”,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与可能性。
无障碍导航系统小程序界面
“导航开始,全程38米,大约需要一分钟……”导航开始时的播报内容与市面上的导航系统并无太大差异。不同的是,无障碍导航系统的语音播报速度约为正常语速的2倍,远超普通人说话的速度。这是因为视障人群在使用互联网时,通常习惯于读屏操作快速获取信息,倍数播放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据工作人员介绍,系统也可根据用户习惯,更改设置不同的播放速度,包括正常语速。
“再行2.8米后,左前转,再行1.8米后,左前转。”在导航过程中,语音播报将前行距离精确到分米级。这得益于楼层顶部每间隔五米左右安装的定位微基站。在5G技术的加持下,蓝牙AOA米级定位可以达到分米级别定位精度,且时延更低,宛如一只无形的手,“牵”着每一个视障人士前行。
使用者倾听语音播报
“请向右转53°,然后直行。”无障碍导航系统基于整体楼宇和园区进行3D可视化建模,使用者在转弯时,可以获得更精准的指引。此外,使用者在经过特定示警区域时,系统会及时发出“前方有门,请小心!”的提示。如果遇到危险情况时,使用者还可以通过SOS按键向指挥平台求助。
当使用者到达终点后,导航会给出目的地的相对方向,帮助使用者判断自身方位和目标位置,确保安全抵达目的地。
无障碍导航系统便捷视障人群出行的同时,系统后台也在时时刻刻地守护着每一位使用者。在后台,每一位使用者都会在地图上显示为一个“蓝点”,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查看使用者的当前位置和定位轨迹。如果使用者在某个位置长时间停留,或者进入指定区域时,系统后台会收到预警提示。
视障人士张冉在汇爱大厦体验了无障碍导航系统后表示,该系统有效解决了视障人群在室内难以寻找具体目的地的困难,也让我们视障人群在自主行走中感受到了科技产品带给我们的便利与自信。张冉希望无障碍导航系统能在更多公共场所得到应用,让更多的人受益。
如今,无障碍导航系统已在汇爱大厦等地成功落地应用,为视障人群铺就了一条“无障碍通道”。科技在助残领域的持续创新与转化,正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跨越障碍,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变为现实。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