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那消息一出来,跟晴天霹雳似的,他那个小家一下子就跟塌了架一样,妻子哭得死去活来好几回,倒是他那才十四岁的儿子,硬是用自己还没长结实的小身板,想给这个家撑起来一片天。
一晃神儿,十六年就这么溜溜地过去了!
咱们大家伙儿曾经天天在电视上见的《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离开咱们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
当年那消息一出来,跟晴天霹雳似的,他那个小家一下子就跟塌了架一样,妻子哭得死去活来好几回,倒是他那才十四岁的儿子,硬是用自己还没长结实的小身板,想给这个家撑起来一片天。
不过这样的日子也没撑太久,罗京的妻子后来还是决定再走一步,找个人搭伙过日子。
好在她那懂事的儿子提了个要求,这才没让这个家彻底散了架!
时间拉回到2009年6月5日,罗京因为淋巴瘤,永远地离开了咱们。
那会儿听到这信儿,好多人都觉得跟天塌了似的,晕乎乎的。
就在那个让人心里堵得慌的日子里,他那刚十四岁还在上中学的儿子罗疏桐,手里还紧紧攥着给爸爸买的水果,一个人傻站在医院的走廊里,看着医生护士们忙忙叨叨地来回走,俩眼空洞洞的,啥神采都没有。
他怎么也没法相信,那个前几天还答应他“等爸爸病好了就带你去看球赛”的男人,就这么再也回不来了。这会儿再看他妈妈刘继红,趴在病床边上哭得撕心裂肺,身子一抽一抽的,眼看就要背过气去。
家里的老奶奶呢,知道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没了,当时就垮了,一下子就病倒了,整天就那么呆呆地坐在沙发上,手里摩挲着罗京的照片,嘴里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儿子的名字,那光景看着就让人心疼。
这个家,眼瞅着就要散了。
本来该在爸妈跟前撒娇耍赖、无忧无虑长大的罗疏桐,一下子就被推到了最难的时候。
他看着眼前这一摊子烂事儿,心里跟明镜似的:自己必须得长大了,而且得快点儿长大。
只是他心里也犯嘀咕,他爸爸罗京,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怎么就这么狠心,丢下他们娘儿几个走了呢?
要说起罗京老师这一辈子,那可真是实打实“较真”出来的。
他生在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老师。
小时候的罗京,不爱哭也不爱闹,就喜欢家里那台老掉牙的收音机,天天抱着听。
他听新闻,听评书,广播里播音员说啥,他就跟着学啥,一遍又一遍地模仿人家的腔调。
上了高中,学校的广播室就成了他的“小天地”,每天早上,他都提前半个钟头到校,鼓捣广播设备,整理要念的稿子,然后用他那清亮亮的嗓子,把学校里的新鲜事儿说给大家听。
到了1979年,他没跟爸妈打招呼,自己悄悄报了北京广播学院。
面试的时候,考官让他念段新闻稿,他不光每个字都念得清清楚楚,快慢节奏也掌握得特别好,更难得的是,他念稿子的时候,那情绪拿捏得,比好多比他大的人都成熟。
就凭着这份老天爷赏饭吃的天赋和自己的一股子钻劲儿,他顺顺当当就考上了。
可真进了学校,罗京才发现自己跟一张白纸似的。
班里同学大多都有专业基础,有的从小就练朗诵,有的都已经在地方电台实习过了,就他,全凭着一股子对广播的热爱自己瞎琢磨。
面对这么大的差距,他没打退堂鼓,反倒把他那股子“较真”的劲儿全使出来了。
别人练一个小时发声,他就练三个小时。
为了把一个音发准了,他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琢磨嘴型,下巴练得都酸了也不歇着。
晚上同学们都睡了,他还在宿舍里抱着本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核对读音。
就这么着,到了1983年,他以特别好的成绩毕了业,进了中央电视台。
刚去的时候,他也不是一下子就站到《新闻联播》那演播台上的,而是先从幕后给新闻配音开始干起。
那段日子,他一天得配几十条新闻,从地方新闻到国际新闻,不管长短,也不管难不难,他都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对待。
有的同事跟他说“差不多就行,别那么较劲”,可他不,哪怕就是一个地名的发音,一组数字的对错,他都得翻来覆去地查,直到觉得一点儿错没有了才行。
转眼到了1996年,三十五岁的罗京终于坐上了《新闻联播》第一次直播的主播台。
头一回直播,他提前俩小时就到了演播室,手里的稿子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十几遍,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放过。
直播的时候,赶上一条接一条的紧急新闻,他脸上一点儿慌乱的神色都没有,凭着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超强的应变能力,顺顺利利地把新闻播完了,从那以后,他在《新闻联播》的位置就算是坐稳了。
打那以后的好些年,他就跟《新闻联播》的“定海神针”似的,有他在,大家伙儿就觉得踏实。
不管是多重要的时政新闻,还是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他都能稳稳当当地应付过去。
就像汶川地震那会儿,他连着好几天加班加点,一天就睡仨小时,嗓子哑得都说不出话了,含着润喉片接着播。
他同事都说:“罗京对工作那真是苛刻到家了,他老说,‘《新闻联播》代表着国家的脸面,一点儿马虎都可能出大娄子。’
他这份对工作的较真和责任感,不光让他自己成了《新闻联播》的一个传奇,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他的儿子。
在罗疏桐的记忆里,爸爸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总会挤出时间陪他。
家里那些都泛黄了的老照片上,一家三口笑得那叫一个开心,脸上的褶子都出来了。
这份不用说话就能感受到的爱,在小罗疏桐心里种下了责任和担当的种子。
所以啊,当倒霉事儿找上门,当医生说爸爸得了淋巴瘤,当妈妈强忍着眼泪不敢告诉他实情,当爸爸躺在病床上还硬撑着精神跟他聊学校的事儿,嘱咐他“要好好学习,好好照顾妈妈”的时候,罗疏桐心里跟明镜似的,啥都知道。
他看着爸爸一天比一天瘦的脸,还有那越来越白的头发,心里又疼又怕,可在爸爸面前,他一滴眼泪都不敢掉。
只有走出病房,他才敢找个没人的角落,偷偷抹两把眼泪。
后来在爸爸的葬礼上,他穿着一身黑衣服,胸前别着朵小白花,紧紧攥着妈妈的手,那眼神里的沉重,根本不像个十几岁的孩子该有的。
爸爸走了以后,罗疏桐发现,自己的生活整个儿都变了样,跟以前一点儿都不一样了。
妈妈天天以泪洗面,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人一下子瘦了一大圈,甚至连出门见人的勇气都没了。
奶奶呢,本来身体就不太好,这下更是彻底垮了,整天抱着罗京的照片发呆,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儿子的名字。
他这才明白过来,自己再也不是那个能在爸妈怀里撒娇的小屁孩儿了。
他必须得长大了,必须学着照顾妈妈和奶奶了。
打这儿起,这个才十四岁的半大孩子,就默默地扛起了家里的重担。
就算是在学校,罗疏桐也变得比以前懂事了不知道多少。
那时候他就一个念头,好好读书,考上个好大学,将来让妈妈和奶奶过上好日子。
他的成绩在班里一直都是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都说他“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在儿子无声的陪伴和默默的支撑下,刘继红慢慢从悲伤里走了出来,脸上也渐渐有了点笑模样。
她看着儿子一天比一天成熟稳重,心里又是高兴又是心疼。
她知道,自己不能老活在过去的回忆里,得为儿子想想,给他一个完整的家。
到了2016年,通过朋友介绍,刘继红认识了一位做生意的老板。
那位老板知道了刘继红的经历后,挺心疼她的,也挺佩服她的坚强。
刘继红心里挺感激人家,慢慢的,对对方也有了点好感。
可她一直拿不定主意,主要是怕儿子罗疏桐心里不接受。
不过罗疏桐看妈妈那泛红的眼眶,心里跟明镜似的,啥都明白了。
他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特别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妈妈说,他有一个条件:不管以后搬到哪儿住,不管日子过得多体面,都必须得带上奶奶,一起照顾奶奶,不能让奶奶一个人孤零零的。
听到儿子这话,刘继红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怎么也止不住。
她真没想到,自己这刚二十出头的儿子,心里最惦记的还是年迈的奶奶。
罗疏桐心里一直记着,爸爸活着的时候,总是跟他说“要孝顺奶奶”,还经常带着他去看奶奶,给奶奶买她爱吃的点心。
他知道,奶奶年纪大了,又没了爸爸,心里肯定特别孤单,他不能再让奶奶受一点儿委屈了。
刘继红把儿子的这个要求跟那位老板说了,那位老板听了之后,不但没反对,反而挺感动的,觉得这孩子真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罗疏桐也长成大小伙子了,按说也该从学校毕了业,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开始自己的小日子了。
所以啊,就算罗京老师已经离开咱们这么多年了,但他身上那种认真负责、敢作敢当的精神,并没有跟着他一起走,而是一直都在。
这份精神,变成了儿子罗疏桐身上那种超出年龄的成熟和韧劲,变成了他对家庭默默的付出,也变成了他对奶奶那份不离不弃的孝顺。
你们说说,有这么一位让人敬佩的好父亲,怎么可能教不出这么优秀的儿子呢?
来源:娱乐小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