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家是那种喜欢吃新鲜蔬菜的,一有空就去自家菜地拔点茄子、辣椒回来。小孩也跟着跑,老人更是整天盼着动一动有个事儿干。可偏偏这些热闹的“农家乐”背后就藏着健康隐患,特别是现在天热,蜱虫高发,真的不能大意。
上周末,婆婆下地摘黄瓜,回来的时候脸色不太对,说小腿痒得厉害。我一看,皮肤红了一块,像是哪里被咬了。她说在地里拎菜篮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什么也说不准。
我心里一紧,赶紧拿了放大镜看,果然在皮肤上看到一个黑点,像是个小虫子嵌进去了。立刻想到——这八成是个蜱虫。
我们家是那种喜欢吃新鲜蔬菜的,一有空就去自家菜地拔点茄子、辣椒回来。小孩也跟着跑,老人更是整天盼着动一动有个事儿干。可偏偏这些热闹的“农家乐”背后就藏着健康隐患,特别是现在天热,蜱虫高发,真的不能大意。
蜱虫咬了人,不是普通虫咬那么简单。它们嘴巴像个小钩子,咬进去后会牢牢地挂住皮肤,头部还会钻进去,想硬拔下来,基本都是拔掉身体,头还在里面。一旦没处理好,不光感染,还有可能传播病毒,比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这病听着拗口,实打实能要命。
那天我没慌,拿出75%的医用酒精,把纱布浸透后轻轻敷在蜱虫咬的地方。等了差不多20分钟,它果然松了口,身体自己慢慢鼓起来,这时候再用镊子夹住头部,顺着皮肤方向慢慢一拔,整只虫就出来了。这个过程,千万别心急乱拔,越急越容易弄断。
其实大多数人碰到蜱虫,第一反应就是赶紧用手抠或者用火烧,这些做法都不对。蜱虫一旦受到刺激,可能把体内的病菌直接吐回人体里,反而更危险。
就像我们家那次,如果不是家里常备酒精,我也不敢保证能顺利处理。所以我建议,家中常备75%酒精、干净纱布和小镊子是很必要的。
特别是老人和小孩,皮肤薄,免疫力弱,一旦感染,恢复会比成年人慢很多。像我婆婆那样,平时爱吃凉拌黄瓜,肠胃稍弱,我就会给她搭配点煮熟的红薯片和温热的绿豆汤,不光帮助消化,还能强化抵抗力。夏天养生,不是只靠清凉,而是要清热但不寒凉。
我们家小孩也一样。前阵子幼儿园组织户外活动,回来我就给他洗澡时从头检查到脚。小孩喜欢钻草堆、翻树枝,正是蜱虫喜欢的地方。
所以我特意做了一个防蜱喷雾,用的是柠檬草精油和白醋兑水。喷在鞋袜和裤脚上,味道孩子能接受,效果也不错。
蜱虫咬伤后的饮食也要注意。我给婆婆安排的那几天,饭菜都偏清淡,主打高蛋白、易消化的,比如蒸鸡蛋、红枣小米粥,再加点香菇炖豆腐。这些食材既补气血,又能帮助身体恢复,关键是不上火。蜱虫叮咬以后皮肤发炎,身体自然在对抗外来物,吃得过于油腻和辛辣反而加重负担。
我有一个邻居,前几年也是被蜱虫咬了,结果没当回事,后来高烧不退,检查才发现病毒感染。她那阵子正值夏天,天天吃冰镇水果、喝凉茶,这样的饮食让身体更虚,反而给病毒创造了可乘之机。所以我常说,不是每次出汗就得喝冰水,真正养生要根据身体状态调整饮食。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蜱虫喜欢的环境是湿热、杂草多、动物出没的地方。你以为穿了长裤就安全?裤脚没扎紧,蜱虫从裤缝爬进去照样咬。所以我每次带家人出门,都会准备袜套和护腿带,简单又实用,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脱衣刷鞋、洗澡换衣服。
还有个容易忽略的细节是宠物。我们家的猫咪是半散养的,经常在院子跑,有一次我发现它耳后有一颗蜱虫,取下来后才发现,它可能是“带虫入户”的媒介。定期给宠物做驱虫,家里地垫和沙发也要勤晒勤清洁,这些都是预防蜱虫的重要环节。
处理蜱虫要快,但也要稳。若是处理完后皮肤一直红肿,或者有发烧、头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告诉医生是被蜱虫咬过,这样他们才会对症处理,不然容易漏掉关键点。我婆婆那次虽然没事,但我还是带她去皮肤科做了个简单检查,图个心安也好。
日常饮食中增加维生素B族,比如B1和B6,有研究说对驱虫有一定帮助。我就给家人做了黄豆炖猪蹄,这道菜既补充蛋白质,又富含B族维生素,加点胡萝卜进去,营养更全面。吃对了东西,比乱吃保健品强多了。
我知道,有些人图方便,一看到虫咬就拿花露水喷一喷。但蜱虫不是蚊子,它的构造复杂、吸附力强,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才能避免后患。我经常在家里讲,健康不是等病来了才管,而是平时点点滴滴都注意。就像厨房里常备的姜、蒜、洋葱,天然食材在抗菌防感染方面也有作用。
那天我在厨房做饭,婆婆一边擦着腿上的伤口,一边笑说:“你这医生当得真是接地气。”我说:“咱不就是图个家里人都好好的嘛。”这一句看似轻松,其实背后都是点滴积累的经验。我不是为了炫技,而是真的希望大家都能把健康的知识用起来。
我们每次外出回来,我都会习惯性地检查小孩和老人的皮肤,尤其是腋下、膝盖后、耳后这些蜱虫最喜欢的地方。早发现早处理,才不会演变成大问题。对我来说,这不是唠叨,是责任。
文章写到这儿,不是要吓唬谁,而是希望大家都能更有准备。不管你是住城市还是乡下,只要接触草地、树林,就可能遇到蜱虫。而一个小小的准备,就能让你在关键时刻不慌不乱。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蜱虫叮咬与预防指南.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2023年版).
3. 徐红.《家庭健康养生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4. 王梅.蜱虫传播疾病的预防与处理.《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22.
5. 张立群.《中老年人夏季饮食调养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来源:汪医生健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