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全集内卷”开始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0:33 2

摘要: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将在上海演出马勒交响曲全集的消息近些天再次成为古典音乐界的焦点盛事:5天,6场,9部交响曲,超过11小时的总时长,再次刷新了我们关于捷杰耶夫“量大管饱”的认知——这样极度紧凑的高强度演出日程在全世界的演出历史上大概也是绝无仅有。尤其是

©Natasha Raina/State Academic Mariinsky Theatre

文 | 甘桔

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将在上海演出马勒交响曲全集的消息近些天再次成为古典音乐界的焦点盛事:5天,6场,9部交响曲,超过11小时的总时长,再次刷新了我们关于捷杰耶夫“量大管饱”的认知——这样极度紧凑的高强度演出日程在全世界的演出历史上大概也是绝无仅有。尤其是最后一晚,第六、第九交响曲这样往往能撑起一场完整演出的大型作品竟然被放到了上下半场,实在令人咋舌。惊叹与期待之外,自然也不乏质疑之声:考虑到马勒交响曲的技术难度与音乐深度,如此马拉松式地演出全集,恐怕届时演员将有“精粮粗做”之弊,听众也难免“消化不良”之困。

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突破极限的马勒全集或许只是当下音乐市场的一个缩影;这一组合于2023年上演全本《尼伯龙根的指环》制作的壮举犹在昨日。近年来,随着音乐市场的剧烈变化,各类全集演出与录音不断涌现,“全集”俨然被打造为一个象征着分量与诚意的营销热词,攀比“硬核”成为演出市场的竞争手段。以上海为例,除马勒交响曲全集外,2025-2026乐季还将上演魏特哈斯演绎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王健、梅第扬、施特克尔等演绎的巴赫全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佐藤俊介演绎的巴赫全套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上海交响乐团的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计划也将自本季起正式启动。

可有时,市场往往陷入“为全集而全集”的桎梏,艺术策划的内在巧思被简单粗暴的“集邮”替代。在聆听全集之余,我们不妨思考:为何要演全集?以及,该如何演全集?

在演出与录音中,“全集”一般指某一作曲家为某一体裁创作的所有作品(如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全集听着虽大,但其篇幅却可长可短:洋洋洒洒者如巴赫的数百部康塔塔、舒伯特的数百首歌曲、李斯特的上千首钢琴曲;精干而多变者如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巴托克的六首弦乐四重奏,它们都可在三小时内演完。

两种质疑随之而来:既然“照单全收”,难免要碰上些姿色稍逊的作品,演奏者与听者未必对每一作品都深有感触;而因为所有作品全部是同一体裁、由同一作曲家创作,听感恐怕要显得比较单调。不过,换种角度,这两点也正是全集魅力所在:正是深入作曲家相对完整的创作世界,我们才发现那些经典作品的问世并非一蹴而就,听到那些未必成熟的心思中的跬步缓积;正因为体裁与创作习惯相对单一,作曲家创作中素材、手法、风格的诸多细微不同也得以彰显,使演绎者与听者皆能窥探作曲家的创作全貌,乃至于音乐发展的时代风貌。以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与弦乐四重奏为例,只有以全集的形式,才能够完整领略作曲家是如何几乎以一己之力挖掘出乐器与曲式的潜能,将这两种体裁从维也纳的古典风格带入无比超前的深邃世界。

当然,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与弦乐四重奏是作曲家最为重视的体裁之一,水准尽皆上佳。但即使是像巴赫康塔塔全集这样几乎不可能听完且质量参差的全集项目,也绝不止于“录下存档”的文献价值:尽管多为演完即弃的一时之作,巴赫仿佛无穷无尽的创作力仍然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深厚的艺术性,指向那些经典中的经典。比如,铃木雅明的康塔塔全集唱片中安排的最后一首,BWV119号《康塔塔》就留给我相当深的印象。《康塔塔》许多素材后来被化用进伟大的《b小调弥撒》,而此处,巴赫以并不寻常的五声部合唱为它写下另一种味道的恢宏华丽。

当然,全集的呈现方式也绝不拘泥于仅仅是全集。钢琴名家让-艾弗兰·巴维(Jean-Efflam Bavouzet)曾用三个乐季的时间,以11场音乐会的规模在伦敦威格莫尔厅完整演绎了德彪西的钢琴独奏作品全集——但不止于此。这套被命名为“德彪西之旅”的系列音乐会围绕着德彪西的钢琴独奏作品,将李斯特、舒曼、肖邦、弗雷、马斯涅、拉威尔、巴托克、布列兹、斯托克豪森的钢琴独奏作品搭配着呈现,同时还有一系列德彪西包含钢琴的室内乐作品。巴维以极具想象力的曲目设计将德彪西的艺术遗产置于广阔的音乐史中,揭示出德彪西的灵感、共鸣与影响。这样的杰出策划超越了“全集”的范畴,却无处不体现出真正的全集思维,其雄心与卓识使人难忘。

难道非演全集不可吗?

一位真正有想法的艺术家或许也可以以“残本”自圆其说。钢琴名家安德谢夫斯基(Piotr Anderszewski)在弹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时,只摘出十二首并按自己的喜好安排,在调性与色彩的递进中保留了强烈的呼应与对比,别具风味。而羽管键琴家海基宁(Aapo Hakkinen)为今年上海早期音乐节排出的《赋格的艺术》使我眼前一亮。羽管键琴家略去了较晚添加的第四赋格,也不弹未完成的第十四赋格,顺便裁掉第十二、十三两首镜像赋格,转而将关系紧密的其余十首赋格视作一个开放的整体。依照作品自身的特点,他纠正了出版商调整的顺序,将第八赋格与第十一赋格放在一组,并大胆地将第九赋格、第十赋格移至前面演奏,在几组精彩的赋格中插入卡农作为间歇,以最为辉煌的第十一赋格结束这部“不全”的巨作。见到这样尊重音乐内在特质的“残本” ,又何必执着于全集呢?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