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我国70%的农作物新品种都经过这里培育走出。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很多非农专业的跨学科年轻人正在给种业创新带来不一样的活力。来看今天(3月15日)的《活力中国调研行》。
3月15日
央视《新闻联播》播发报道
《南繁智变:从会育种到“慧”育种》
聚焦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
点击查看视频
文字实录
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我国70%的农作物新品种都经过这里培育走出。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很多非农专业的跨学科年轻人正在给种业创新带来不一样的活力。来看今天(3月15日)的《活力中国调研行》。
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处缓慢移动的光点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总台央视记者:我们来到了这处发光的所在,就是搭载着一系列传感器的轨道式采集平台,那它正在采集3800株玉米的各类性状数据,从晚上7点开始,到第二天早上6点结束。
这块试验田里正在培育84个品种的玉米样本,以前采集试验数据,需要科研团队到田里一株一株测量。用上新装备批量化采集后,繁育一个新品种的周期就可以从10年缩短到4年。
如今,带着几箱子新装备去更多试验田转一转也成为科研团队的日常。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表型创新团队科研人员 李艺超:可能误以为你要出差,实际上你是去地里做实验,无人机不同的传感器挂在这样的一个云台上面,这个是我们一个地面的激光雷达,对整个田块进行一个精确扫描。像一个枪一样的东西,然后我们把光纤穿进去之后获取光谱类的一些数据。
不仅装备提档升级,一些新学科、新技术也正为育种提速。
这是一个坐在办公室里用计算机参与育种的团队,他们花了一年多时间给AI喂入海量玉米病虫害数据,并不断训练校正,最终得到了一个可以自主学习并通晓玉米各类病虫害的AI模型。现在这个模型被部署到AR眼镜中,成为专家育种的利器。
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化数字化南繁技术团队硕士研究生 潘攀:因为这个眼镜(里的内容)你们没法拍摄,我把投屏投到电脑里面去,这是基本上都已经是发病了,这上面的黄色的部分就是一个病害。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里,记者看到,机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应用,不少代表着前沿技术的词汇出现在育种团队和项目的名字中。
总台央视记者:你学的是什么专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化数字化南繁技术团队研究生 李恒博: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表型创新团队博士生 唐紫倩:我是学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
这些年龄在25岁到28岁的青年人才,操作数据、研究装备,给育种专家打配合,提供服务,已经成为种业创新团队的主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化数字化南繁技术团队科研助理 申家炜:我的同学和朋友也很不理解,就是你一个学机器人的,怎么还跑海南这么老远去做农学了,机器人发明出来,只有当它服务于人,才是真正体现它最大价值的时候,所以说我就是在农业这个方向,然后让它发光发热。
如今,随着“南繁硅谷”建设,一批科研平台和创新主体正加速集聚。已有24家科研院校入驻南繁科技城,先后设立8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创新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1300多人。农业新质生产力让南繁澎湃着种业创新活力。
10起典型案例!
他看不见光,但三亚让他感受到了“光”
最低1元/斤!探秘三亚惠民菜→
来源:三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