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万林县人民簇拥在道路两旁,每人手捧一碗清水,眼含热泪,横幅上写着“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一身正气”。这是1973年,杨贵调离林县时的场景。
一渠清水润林县,一身正气照太行,追忆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书记
十万林县人民簇拥在道路两旁,每人手捧一碗清水,眼含热泪,横幅上写着“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一身正气”。这是1973年,杨贵调离林县时的场景。
2018年4月10日0时48分,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这位被誉为“红旗渠总设计师”的老人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留下了一条蜿蜒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更留下了一种永不过时的精神财富。
消息传来,林州(原林县)百万父老纷纷自发悼念。 网友@文明万金动情地说:“林州百万父老缅怀杨书记!一路走好!”
“汗水浇土风洗面,茅草刷锅泪洗碗”。 这不仅是顺口溜,更是林县人民备受干旱缺水之苦的生动写照。
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县,县域绝大部分地方都干旱缺水,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全县500多个行政村中,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
由于缺水灌溉,农业基本上靠天吃饭。大旱绝收,小旱薄收,正常年景小麦亩产不超过35公斤,秋粮亩产不超过100公斤。
从明朝开始,五百多年间,林县县志里尽是大旱、绝收的记录。1959年那场大旱,算是把人逼到绝路了,河干了,井枯了,山泉也没影了。
老百姓得翻几十里山路挑水,家里的洗脸水得攒着洗脚,洗脚水还得喂牲口。杨贵担任中共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时,曾两度带领工作组到林县帮助抗旱。
1954年,杨贵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他到任后没闲着,带着干部下乡,走了307个村,鞋底磨破了好几双,笔记本上记满了乡亲们的难处。
他发现,所有问题都绕不开水这个“病根子”。在分析了林县县情后,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缺水是导致林县贫困的主要矛盾。
1957年,林县县委定了个大目标,五年内把林县的河山重新收拾一遍。干部们发了誓,刻了纪念章,上面写着“不建好林县不罢休”。
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了几十座中小型水库,但这些水库在1959年的大旱中未能发挥作用。大家这才认识到:在天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只有引漳河水入林县。
这不仅是林县干部们的共识,也是林县55万群众的迫切要求。
在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杨贵大胆提出了从临近的山西省平顺县内的浊漳河引水的方案。但这个设想一提出来,县里就炸了锅。
有人质疑:“山西的水,凭啥给咱?”还有人嘀咕:“这得花多少钱?县里财政就那么点底子,够干啥?”
要完成这一工程,需要修建1520多公里的各种水渠,削平1250个山头,打通200多个隧道,挖土石方1800多万立方米。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但当有人提出“渠通了,水流不过来怎么办?”时,杨贵的回答铿锵有力:“如果是那样的结果,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全县人民谢罪!”
他坚决的态度鼓舞了大家。1960年2月,杨贵在县委会上拍了桌子,定了调,修红旗渠,砸锅卖铁也得干!
1960年2月11日,红旗渠开工那天,太行山脚下聚了三万多号人。没啥机械,全靠人扛肩挑,手里攥着钢钎、铁锹,干劲儿冲天。
工程目标是修一条70.6公里的总干渠,从山西漳河引水到林县,再加上支渠斗渠,总长1500公里。渠得贴着悬崖峭壁走,难度大得吓人。
开工头一年,最大的麻烦是没炸药。买不起咋办?林县人自己琢磨,搞了个“明窑烧灰法”。他们把石头垒成窑,烧石灰,再拿石灰配土炸药。
这法子听着简单,干起来可不容易。得把窑温控得刚好,低了烧不透,高了窑就塌。早先试验时,窑炸过好几次,差点伤人。
青年洞是工程里最硬的骨头。这隧洞长1.2公里,穿的是千米高的悬崖。工人得用麻绳把自己吊在半空,拿钢钎一点点凿石头。
绳子磨得肩膀破了皮,血顺着胳膊往下淌。党员突击队总是冲在前头,带头干最险的活儿。
红旗渠总投资6865万元,搁现在得60个亿。但就是这样庞大的工程,却创造了零贪腐的奇迹。
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连买根钢钎花了3分钱都得记上。每个月账本得公开,村里人随便查。粮食发放也有规矩,轻伤的发10斤,重伤的发15斤,谁也别想多拿。
工程干了十年,账目愣是没出过岔子。干部们还得守“五同”规矩:跟群众一块儿吃住干活,啥事都一块儿商量。
杨贵带头住山洞,吃的也是窝头,连件新衣裳都没有,裤子上补丁摞补丁。有一回,炊事员给他多舀了点粥,他脸一沉,把碗推了回去,说啥也不多吃一口。
在建渠的十年中,没有发生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任何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建渠质量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考验。
1973年,当杨贵调离林县时,自发为他送行的群众排成了长龙,每人端着一碗清水,一片感谢、赞扬声,有的泣不成声,苦苦挽留。
有的打出横幅“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一身正气”。这是人民群众对一位县委书记的最高赞誉。
杨贵晚年回忆起修建红旗渠时,非常感激县委一班人对他的无私支持。他说:“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县委一班人是铁了心的。只要是大家认准的道儿,我们就手挽手、肩并肩走到底。”
1995年退休后,他常坐在桌前写回忆,笔尖沙沙响,记下修渠的点点滴滴。1997年,他病了,躺在病床上,交代家人把骨灰撒在太行山,跟红旗渠做伴。
杨贵去世后,他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公墓回到了林州,回到他魂牵梦绕、播撒过青春与汗水的热土,实现了他的心愿。没有任何官方仪式,没有新闻媒体报道,甚至没有惊动任何一个人。
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县人民直接感受到了什么是获得感和幸福感。从杨贵等一大批干部身上,人民看到,只有坚强的领导,才能干成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
红旗渠建成后,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56万人口及牲畜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粮食亩产提高到460公斤。过去十年九旱的地方,粮食产量翻了三倍。
村里还建了小水电站,磨面、碾米都不愁了。老百姓盖起了砖房,院子里晒满黄澄澄的玉米,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更重要的是,红旗渠工程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这种精神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正如网友@鄂北的鱼所说:“‘红旗渠精神’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至今仍在流淌,灌溉着林州大地。渠边建了纪念馆,里面放着当年的钢钎、筐子,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摸着石壁上的凿痕,直说不可思议。
杨贵同志曾经感叹:“要干好一件事,应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盯住目标,锲而不舍,如果碰到风险遇到艰难就退缩,再好的事情也办不成。”
这位89岁老人的离去,留下了一条渠,一种精神,一个共产党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纯粹信仰。
来源:豫桥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