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忽视!不同人群缺铁的真相与补铁秘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2 02:00 3

摘要: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微量元素,却在我们的身体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帮助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角落,还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具有重要影响[1, 2]。然而,您可能不知道,缺铁是全球最普遍的营养缺乏症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

铁,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微量元素,却在我们的身体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帮助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角落,还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具有重要影响[1, 2]。然而,您可能不知道,缺铁是全球最普遍的营养缺乏症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说,缺铁的风险更是不容忽视。

●缺铁性贫血的人数超乎想象

贫血,这个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的健康问题,正悄悄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全球72亿人口中约有20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这意味着每3-4个人中就有1 个人在受到贫血的困扰。而在众多贫血类型中,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大约可以占到其中的25%至50%[3]。可以说,缺铁性贫血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疾病。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

缺铁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和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头晕、耳鸣、脸色苍白和头痛。脱发、头发或皮肤干燥、口臭、指甲变薄变脆,甚至出现匙状甲等也都是缺铁可能会出现的症状[4]。此外,由于缺铁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因此还可能会出现比较特殊的症状——异食癖,也就是喜欢吃一些奇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等[5]。如果您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了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看看是否是缺铁在作祟。

●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因此其高发人群也就有迹可循了。

首当其冲的便是孕妇。据统计,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孕妇中缺铁的比例接近80%,即使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也接近45%。孕妇容易缺铁的原因在于母体除自身需求外,还要通过胎盘向胎儿输送氧气,因此铁需求量大大增加。输送给胎儿的大部分氧气都被用来完成器官发育,尤其是大脑,研究表明,胎儿大脑的耗氧率达到了惊人的60%[6]。

其次便是女性,在全球的育龄妇女中,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估计为30.2%[7]。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结构,每个月都会经历生理期,这使得她们在铁元素的流失上远远高于男性。据统计,女性生理期每日平均每次流失2毫克左右的铁,长期如此,如果不及时补充,很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8]。

之后是儿童。其易患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在于需求量巨大。尤其是3岁以前的儿童,其所有的器官系统,特别是大脑,都处于快速生长和发育的时期。按每公斤体重计算,新生儿全身的耗氧量是成人的3-4倍,而大脑会消耗其中的60%左右[9]。此外,如果辅食添加不当或偏食,则更容易导致铁摄入不足。

老年人也是易患缺铁性贫血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胃肠功能逐渐衰退,对铁的吸收能力减弱。同时,一些慢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慢性感染等,也会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因此,老年人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进而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除了以上人群外,素食主义者、患有胃肠道疾病、运动量大、爱喝茶或咖啡的人群,也容易患有缺铁性贫血。

● 如何科学补铁?

想要科学补铁,首先我们要了解不同人群每天的铁需求量是多少。成年男性膳食铁的推荐摄入量为每日12mg,成年女性则为每日20mg。老年人无论男女,膳食铁的推荐摄入量均为每日12mg。孕妇膳食铁推荐摄入量在非孕女性每日20mg的基础上,妊娠早期不增加,妊娠中期和晚期每日分别增加4mg和9mg。因为受到生长发育阶段以及母乳喂养等影响,婴幼儿的补铁比较复杂,0-6个月膳食铁推荐摄入量每日0.3mg,7-12个月为每日10mg,1-3岁为每日9mg[8]。

知道了需求量,那我们该如何科学有效地补铁呢?对于一般人群来说,通过饮食补铁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富含铁的食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动物性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血制品等,这些食物中的铁属于血红素铁,生物利用率高,容易被人体吸收;另一类是植物性食物,如菠菜、红枣、黑木耳等,虽然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含量也较高,但大多属于非血红素铁,吸收利用率相对较低。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搭配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草莓等,因为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对于已经出现缺铁性贫血的人群,仅仅依靠饮食补铁可能效果不佳,这时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服用铁剂进行补充。治疗性铁剂有无机铁和有机铁两类。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为代表,有机铁则包括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梨醇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和多糖铁复合物等[10]。有机铁吸收率较高,对胃肠道刺激较小,因此可作为首选,各种常用口服铁剂的用法用量如下[11]:

缺铁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女性、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特定人群。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缺铁症状,及时采取有效的补铁措施。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和科学的铁剂补充,让我们远离缺铁性贫血的困扰,拥有健康美丽的生活!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账号删除

参考文献

[1] NI S, YUAN Y, KUANG Y, et al. Iron Metabolism and Immune Regulation [J].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2, 13: 816282.

[2] GISSLEN T, RAO R, GEORGIEFF M K. Anemia, Iron Supplementation, and the Brain [J]. Clinics in perinatology, 2023, 50(4): 853-68.

[3] PETRY N, OLOFIN I, HURRELL R F, et al. The Proportion of Anemia Associated with Iron Deficiency in Low, Medium, and High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Countri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National Surveys [J]. Nutrients, 2016, 8(11).

[4] PASRICHA S R, TYE-DIN J, MUCKENTHALER M U, et al. Iron deficiency [J]. Lancet (London, England), 2021, 397(10270): 233-48.

[5] ANDREWS N C. Disorders of iron metabolism [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9, 341(26): 1986-95.

[6] GEORGIEFF M K. Iron deficiency in pregnancy [J].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20, 223(4): 516-24.

[7] CAPPELLINI M D, SANTINI V, BRAXS C, et al. Iron metabolism and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women [J].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22, 118(4): 607-14.

[8] 孙长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7版) [M].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7版), 2017.

[9] GEORGIEFF M K, KREBS N F, CUSICK S E.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Iron Supplementation in Pregnancy and Childhood [J].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2019, 39: 121-46.

[10] 黄晓军, 吴德沛. 内科学 [M]. 2 ed.: 人民卫生出版社.

[11] 中华医学杂志 中 J. 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诊治和预防的多学科专家共识(2022年版) [J]. 2022, 102(41): 11.

来源:健康体验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