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印刷、电路板制造等行业,LED 一体机以其高效的晒版和烘版功能,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设备。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或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其晒版和烘版效果可能会出现下降,这给生产带来诸多困扰。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对于保障生产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在印刷、电路板制造等行业,LED 一体机以其高效的晒版和烘版功能,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设备。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或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其晒版和烘版效果可能会出现下降,这给生产带来诸多困扰。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对于保障生产质量和效率至关重要。
核心部件老化与损耗
LED 光源性能衰退
LED 光源是晒版环节的核心部件。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LED 芯片会逐渐老化。老化后的 LED 光源,其发光强度会降低,光谱也可能发生偏移。例如,新的 LED 光源在 365nm 波长处的发光强度能达到 1000mW/cm²,使用 20000 小时后,可能会降至 800mW/cm² 以下。发光强度不足,会导致印版上的光敏材料感光不充分,使得晒版后的图文线条变细、网点残缺。而光谱偏移,若从原本的 365nm 偏移至 370nm 甚至更高,会使光敏材料的感光特性发生改变,无法准确地将菲林上的图文转移到印版上,严重影响晒版精度。
加热元件效能降低
烘版功能依赖于加热元件产生热量。以常见的电阻丝加热元件为例,长期使用过程中,电阻丝会因氧化、频繁的热胀冷缩等原因,导致电阻值发生变化。电阻增大,相同电压下通过的电流减小,加热功率随之降低。原本能在 10 分钟内将印版加热至 120℃的加热元件,老化后可能需要 15 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相同温度。加热功率不足,印版上的油墨或感光材料无法充分干燥固化,烘版后的印版可能出现表面粘滞、油墨附着力差等问题,影响后续印刷质量。
使用环境变化影响
温度与湿度波动
环境温度和湿度对晒版和烘版效果影响显著。在温度方面,若环境温度过高,如在夏季高温时段,车间未进行有效降温,环境温度经常超过 35℃,会使设备内部的电子元件性能不稳定。对于 LED 光源,高温会加速其老化,降低发光效率。而对于烘版过程,环境温度过高会导致印版升温过快,可能使油墨或感光材料局部过热,出现干裂、起泡等现象。在湿度方面,湿度过高,当相对湿度超过 70% 时,会使印版表面吸附水分。在晒版时,水分会干扰光敏材料的光化学反应,导致图文清晰度下降;在烘版时,水分会延长印版的干燥时间,且可能使印版表面产生水渍,影响印刷效果。
粉尘与杂质污染
生产车间中若存在较多粉尘,粉尘容易进入设备内部。在晒版时,粉尘覆盖在 LED 光源表面,会阻挡光线传播,降低光线强度和均匀性,使晒版后的印版出现局部曝光不足的情况。同时,粉尘落在菲林片或印版表面,会在晒版过程中形成遮挡,导致图文出现瑕疵。在烘版时,粉尘堆积在加热元件表面,会影响热量传递效率,造成局部过热,加速加热元件损坏,还可能使印版表面沾染杂质,影响油墨或感光材料的干燥质量。
操作工艺不当因素
曝光时间与温度设置不合理
曝光时间是晒版的关键参数。若曝光时间过短,印版上的光敏材料无法充分感光,图文部分固化不完全,在显影后容易出现线条断裂、网点缺失等问题。反之,曝光时间过长,会使非图文部分的光敏材料也发生固化,导致图文线条变粗、网点增大,影响晒版精度。对于烘版,温度设置不合理同样会影响效果。温度过低,印版无法达到理想的干燥温度,油墨或感光材料干燥不彻底;温度过高,则会使印版变形、油墨烧焦,降低印版质量。
印版与材料质量问题
使用质量不佳的印版或感光材料,也会导致晒版和烘版效果下降。例如,一些劣质印版的表面平整度差,在晒版时无法与菲林片紧密贴合,空气间隙会影响光线传播,使晒版后的图文出现重影或模糊。而低质量的感光材料,其感光度不稳定,对光线的响应不一致,无法准确地将图文信息转移到印版上。在烘版时,若油墨的配方不合理,可能会出现干燥速度慢、附着力差等问题,即使经过烘版,也难以达到理想的印刷效果。
设备缺乏维护保养
日常清洁不到位
设备的日常清洁对于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至关重要。若长时间不清洁 LED 光源表面,灰尘、油污等杂质会不断积累,严重影响光线的发射和传播。清洁加热元件表面,能防止杂质影响热量传递。同时,设备外壳及内部的灰尘堆积,可能会干扰电子元件的正常工作,影响设备的控制精度,进而导致晒版和烘版效果下降。
定期维护缺失
缺乏定期维护,设备的一些潜在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例如,机械传动部件长期未添加润滑油,会导致磨损加剧,在晒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菲林片或印版的定位不准确,影响图文的套准精度。温度传感器若未定期校准,会导致显示的温度与实际温度存在偏差,在烘版时,无法准确控制温度,影响烘版效果。而且,对于达到使用寿命的部件,如老化的 LED 光源、磨损严重的加热元件等,若不及时更换,必然会导致设备性能下降。
LED 一体机晒版和烘版效果下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应关注设备的核心部件状态、使用环境变化,规范操作工艺,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以确保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来源:科技浪潮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