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叮!”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申请执行人李某的手指微微发颤——银行短信提示:“您尾号3865的账户于2025年7月18日到账280000元……”他盯着数字看了足足十秒,眼眶突然红了,喃喃道:“最后一笔执行款到账了,八年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李某缓了缓神,给执
“叮!”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申请执行人李某的手指微微发颤——银行短信提示:“您尾号3865的账户于2025年7月18日到账280000元……”他盯着数字看了足足十秒,眼眶突然红了,喃喃道:“最后一笔执行款到账了,八年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李某缓了缓神,给执行法官打了一个电话。
这通电话打进瓜州县人民法院执行局时,张法官正翻着封面已经卷边的案卷材料。泛黄的纸张上还留着前任执行法官2017年写下的第一行记录:“申请人李某,建材生意经营者,被执行人某企业合同纠纷案,标的640余万元。”他想起2017年那个初春的上午,李某攥着胜诉判决书冲进执行局,声音发颤:“法官,这是我一辈子的积蓄啊……”,而此刻,卷宗里那句“本案执行完毕”的批注终于落了款。这场跨越八年的“执行马拉松”,跑赢了时间,更跑出了司法的温度与力量。从“执行难”到“执行完”,从“希望渺茫”到“款到账清”,这不仅是一串数字的兑现,更是一份司法承诺的践行,是瓜州县人民法院以钉钉子精神攻坚执行积案、用“组合拳”破解执行难题的生动缩影。
案件回溯:一场“赢了官司输了钱”的困局
2017年春,李某带着厚厚一摞材料来到法院,他原是做建材生意的小老板,2016年承包了西安某公司在瓜州县的项目工程,工程完工后对方迟迟不付款。“我卖了房凑的钱垫资修建,就指着这单工程翻身。”李某回忆,官司打了大半年,法院最终判决该公司支付工程款及违约金共640余万元。
可胜诉判决书拿到手的那天,李某却更愁了。“法官,他们公司账户早空了,法定代表人王某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执行立案后,最初的查控结果像盆冷水:企业账户里只有800多元,名下的厂房抵押给了银行,还有三辆车登记在册,但一辆是濒临报废的面包车,另外两辆早已“失踪”。执行工作陷入僵局,张法官翻着当年的执行日志,密密麻麻记满了“无财产可供执行”“被执行人失联”。
更棘手的是法定代表人王某。第一次传唤他时,他穿着皱巴巴的阿玛尼衬衫,推说“资金周转困难”,承诺三个月内筹钱支付。可三个月后,执行干警上门,发现公司在瓜州的办事处已变成一家奶茶店。“后来查到他换了手机号但打不通,住址也搬了,连公司法定代表人都让其岳父马某顶替了。”执行干警专程赶往西安,但公司地址早已人去楼空。
此后的几年里,该案如同“硬骨头”般横亘在执行法官的工作清单上:期间经历承办人调整、执行线索中断、企业状态变更、从正常经营到停业整顿再到破产边缘、申请执行人情绪波动多次信访、异地执行障碍等多重挑战。但执行干警始终未放弃,关于该案的卷宗材料已累积厚厚的几摞,每一次财产查控记录、每一条线索核查备注、每一次与申请执行人的沟通笔录,都见证着执行干警“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持。
转机出现:八年坚守中的“破局密码”
转机出现在2023年。瓜州法院开展“陈年积案清仓行动”,这起“骨头案”被列为重点督办对象。在梳理卷宗时发现,该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某虽然表面“隐身”,但企业其实没彻底死——有线索显示,他通过关联公司还在接项目。院党组决定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专案组,对案件线索进行“全维度扫描和穿透式核查”,一场跨越八年的执行攻坚战就此打响。
针对被执行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长期规避执行的痛点,执行团队多措并举,充分运用“执行办案系统”和核查机制,展开“线上+线下”立体查控,对被执行人名下银行账户、证券、保险、网络资金等30余类财产信息进行高频次筛查,联合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调取企业关联公司股权登记、纳税申报记录等。通过日复一日的大量工作,终于锁定其法定代表人马某近三年频繁使用的三个手机号码及经常活动区域,并借助公安临控系统将其行踪锁定——2024年3月,在乘坐高铁时触发预警,执行干警连夜赶赴现场将其带回法院。
面对马某“我没钱”“公司早倒闭了”的抵赖态度,执行团队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对其处以司法拘留15日的惩戒,随后实际控制人王某出现。与此同时,执行法官多次组织双方调解,向申请执行人李某说明企业当前实际经营状况,推动双方就分期履行方案达成共识,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某承诺以个人名下仓储用房处置款优先清偿,并配合追回关联公司的应收账款,法院则同步查封其名下及关联公司的不动产,确保财产可控,最终双方达成分期履行协议。一年多来,执行干警为督促被执行人按协议履行还款义务,4次前往西安执行,行程累计6000多公里。
2025年7月18日,最后一笔28万元到账。李某颤抖着手在结案材料上签下名字,转头对法官说:“张法官,我这八年没白等——不是为了钱,是相信法律不会欺负老实人。”张法官拍拍他的肩膀,指了指档案柜里那本卷宗:“你看,封皮上写着‘2017-2025’,这八年,我们和你一样,都没放弃。”
执行路上: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八年风雨执行路,640余万到账声——这起案件的圆满执结,是瓜州法院执行工作的一个缩影,更是新时代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鲜活注脚。执行难,从来不是放弃的理由;时间久,从来不是懈怠的借口。只要坚守公平正义的初心,只要凝聚多方协同的力量,再难的“骨头案”也能啃下,再久的“等待期”终见曙光。正如张法官所言:“每一笔执行款的到位,都是对司法公信力的加持;每一个积案的清结,都是对人民群众期待的回应。”这,正是法院执行工作最朴素的初心,也是法治中国最坚实的底气。
对瓜州法院来说,这更是一次执行机制的“实战检验”。执行局局长算了一笔账:这八年里,法院开展异地执行行动多次前往西安执行该案,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累计核查被执行人名下财产30余次,联合公安、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协查18次,冻结账户16个,查封房产3套,最终执行到位640余万元。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执行干警的脚力、脑力和定力,更珍贵的,是当事人对司法的信任。“执行虽难,但我们用行动证明,只要案件没结,我们就不会松劲。”张法官翻着最新的执行日志,在最后一页写道:“2025年7月18日,案款全部到位。八年马拉松,终点线前,我们赢了。”那本封皮写着“2017-2025”的卷宗标签上写着一行小字:“有些等待很漫长,但正义从不缺席。”
这世上没有天生就“难执行”的案子,只有暂时还没被攻克的难关;没有真正“消失”的被执行人,只有还没被找到的线索。八年也好,更久也罢,执行干警们始终相信:每多坚持一步,离公平就更近一点;每多执结一案,对群众的承诺就兑现一分。这,就是执行路上“长跑者”最朴素的信仰。他们或许平凡,却用八年如一日的坚守,让“执行难”不再是横亘在司法与群众之间的高墙;他们或许沉默,却用脚步丈量正义的距离,让每一个“迟到的正义”,都依然滚烫。(陈典)
来源:海萍趣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