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三,乐亭县新寨镇胡常各庄村,街头巷尾弥漫着菜肴的香气:喷香的铁锅炖肉、鲜甜肥美的螃蟹、嫩滑弹牙的大虾……一道道美食摆满了餐桌。临近中午,家家老小围坐在一起,举杯共祝,感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追忆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三,乐亭县新寨镇胡常各庄村,街头巷尾弥漫着菜肴的香气:喷香的铁锅炖肉、鲜甜肥美的螃蟹、嫩滑弹牙的大虾……一道道美食摆满了餐桌。临近中午,家家老小围坐在一起,举杯共祝,感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追忆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年年过“七月初三”,胡常各庄村这一独特而又隆重的习俗,源于8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对日寇伏击战。
1945年8月9日,在乐亭新寨、马头营一带活动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七军分区警卫一连和新三连得到情报——驻大清河红房子据点的日军翌日要运送物资到新寨据点。第十七军分区参谋长肖全夫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在日军必经的胡常各庄设伏歼敌。8月10日(农历七月初三)上午10点左右,日军一个中队和伪治安军一部行进至胡常各庄村东大道,进入八路军的伏击射程,战斗随即打响。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经过近两小时的激战,至中午时分终于将日军大部消灭,日寇指挥官也被当场击毙,残敌落荒而逃。此战共击毙日军38名,并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
亲眼目睹八路军在家门口痛歼日本鬼子,几天之后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胡常各庄人受到了巨大的心灵震撼。他们觉得这次战斗的意义太重大了,应该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共产党、八路军的不朽功绩。于是从1946年开始,村里的百姓们毅然废除了祖祖辈辈过“六月二十四庙会”的习俗,自发在农历七月初三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定名为“胡常各庄抗战胜利节”。80年的漫长时光中,这一习俗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
如今,行走在胡常各庄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铭记着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村里的一面青砖古墙上,八路军开凿的射击口和累累弹坑清晰如昨。“当时战斗非常激烈,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村民们帮八路军构筑工事、运送伤员、传递情报,齐心协力杀鬼子……”当年只有8岁的张建民老人是这场战斗的亲历者,在战斗遗址墙边,他向一群参观的学生讲述起当时的战斗情景,依然难掩激动的心情。
村委会外的小广场上,“胡常各庄抗战胜利纪念碑”巍然挺立,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中小学生在纪念碑前驻足敬礼、敬献花篮、高唱国歌;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向在场的学生们赠送了《侵华日军罪行史证》《乐亭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等图书,激励孩子们铭记抗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村中舞台上,由文化志愿者表演的歌曲《把一切献给党》、评书《“胜利节”由来》、独角戏《胡常情怀》等红色曲目博得观众阵阵热烈掌声……第80个“抗战胜利节”当日,在胡常各庄村开展的一项项主题活动,进一步厚植了人们的“家国记忆”,增强了人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抗战精神一直在村里潜移默化地传承着,大家干事创业积极性很高,人人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胡常各庄村监委会主任刘树正说。
80年来,一辈辈胡常各庄人一心向党、拼搏进取,奋力谱写家乡建设新篇章。“革命老区村民风淳朴,这儿的鲜桃免检,我在这儿采购很多年了,非常放心。”正在村头收购鲜桃的外地客商笑着说。近年来,胡常各庄坚持以红色精神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鲜桃种植特色产业,形成了“党支部+农民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新模式,并积极引入直播带货、休闲采摘、云端认养等新业态,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目前村内共种植设施、露地鲜桃350亩,年产优质鲜桃750吨,年收益达1000余万元,产品远销广州、东北等地,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径。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