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狂欢下的演出行业:是“红利”还是“陷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08:44 1

摘要:2025年的演唱会市场,正以“现象级繁荣”姿态领跑文化消费领域。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全年我国演唱会场次突破1.8万场,票房超302亿元。进入2025年,这一热度持续攀升,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仅7月单月,全国演唱会总票房达29.41亿元,比去年同期

2025年的演唱会市场,正以“现象级繁荣”姿态领跑文化消费领域。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全年我国演唱会场次突破1.8场,票房超302亿元。进入2025年,这一热度持续攀升,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仅7月单月,全国演唱会总票房达29.41亿元,比去年同期22.19亿元增长了58%

从具体项目来看,今年来,林俊杰“JJ20 FINAL LAP”鸟巢连开9场,场场售罄;张杰“未・LIVE-开往1982”巡演覆盖28城,单场观众突破5万人;周深“深深的”、孙燕姿“就在日落以后”等巡演,更是凭借高品质现场收割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这场“演出热”给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红利,但繁荣背后,也暗藏“品质失守”的隐患。部分项目压缩筹备周期、削减视听系统投入、套用模板化设计,导致音响失真、灯光违和、屏幕卡顿等问题频发。当市场陷入“流量至上”的狂欢时,为现场体验保驾护航的技术团队,究竟该“追逐短期红利”,还是“坚守专业底线”?

01 )

繁荣背后的隐忧

现场技术服务的多重乱象

在演唱会市场快速扩张的背景下,演出行业迎来了订单增量——设备租赁需求上升、搭建服务频次增加,但实际运作中,行业也极易陷入 “专业标准被迫妥协” 的两难处境。

1

筹备周期“腰斩”

正常专业演唱会的视听系统筹备需2-3周,而一些项目将筹备时间压缩至数日以内,省略场地声学勘测、灯光情绪编程等关键环节,直接套用通用参数,导致同套设备在不同场馆音效天差地别。

2

预算“缩水”,设备“降配”

部分项目为控成本,舞台视听服务预算占总投入比例远低于合理区间,设备选型只能满足 “基础功能”,缺乏备用设备与应急方案,一旦现场出现故障,极易引发体验崩盘。

3

设计风格“同质化”

照搬模板化灯光程序、通用视频素材,忽视与演出主题、歌曲情绪的适配,导致观众降低体验感,“不同演唱会的灯光、屏幕设计似曾相识”。

4

价值认知“错位”

将现场技术服务简化为“设备租赁”,忽视声学设计、灯光创意等服务,在策划阶段忽视与技术团队参与共创,导致“技术与艺术脱节”。

02 )

以优质案例为镜

头部演唱会的“现场技术范式”

乱象之外,头部演唱会的实践,早已给出了答案。这些案例为行业提供了清晰的品质标杆,也印证了专业技术与服务对提升演出价值的关键作用。

01 舞美:从“炫技装置”到“主题载体”

近年来,头部演唱会的舞美设计,不再是“孤立的舞台布景”,而是“演出主题的具象表达”。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和情绪满足的背后,是技术团队对空间与安全的精准把控。

张杰“未・LIVE-开往1982”鸟巢演唱会

张杰鸟巢演唱会突破传统棚顶限制,打造双镜像“定海神针”舞台,技术团队用197米跨度、62米高的钢索吊装8组主扩音箱,南北横轴搭配两块28米高、总面积5418平方米三折叠LED屏,中间通过126米的舞台相连,构建“无遮挡视听空间”。而延伸台的设计也“进化”成“时光列车轨道”,艺人乘坐“复古火车”穿梭舞台,具象化“开往1982”的怀旧主题,仅钢索吊装一项就投入超200万元,确保“设备安全与主题表达双落地”

孙燕姿“就在日落以后”北京鸟巢站

以“日落”为主线,技术团队操控71米宽银河幕随演出进程从“金黄余晖”渐变为“深邃星空”,配合观众席万枚“日落应援球”,形成“舞台-观众-城市景观”的联动,舞美不再是“背景板”,而是“情绪共鸣的纽带”。

02 音响:从“声音覆盖”到“细腻还原”

针对大型场馆“声场不均、低频浑浊”的痛点,“科学建模+精准适配”的技术路径成为头部演唱会标配,保证现场每个角落的观众都能享受一致的听觉体验。

林俊杰“JJ20 FINAL LAP”鸟巢演唱会

投入266只L-Acoustics音箱,含56只K1、128只K2、48只KS28超低音箱,技术团队用Soundvision软件模拟声场,采用“天上吊挂+地上堆叠”双模式,15组延时补声扬声器覆盖侧边观众区,将全场声压级差异控制在3分贝以内。同时配备M1测试平台,解决“彩排噪声扰民”问题,即使遭遇雨天也能通过防水设计保障设备稳定,实现“9场连开零音效故障”。

周深“深深的”巡回演唱会

针对周深“3个八度宽音域”,技术团队创新“分层声场布局”,定制高频延伸优化算法,既保留空灵高音的通透感,又避免高频刺耳。《大鱼》演出时,通过混响参数动态调整,配合水雾效果,营造“深海空灵”的声学氛围,让技术参数转化为情感体验。

03 灯光:从“亮度堆砌”到“情绪同步”

头部演唱会的灯光设计,摒弃“炫技式呈现”,以“歌曲情绪为核心”做精准适配,让光线成为“音乐的可视化表达”。

孙燕姿“就在日落以后”新加坡站

灯光团队用专业系统在《逆光》环节从暖黄渐变为深蓝紫,光束角度从45°提升至75°,模拟“从低谷到突破”的情绪递进。《克卜勒》演出时,120台摇头灯与8组激光灯联动,构建“旋转星河”,每束灯光的亮度、角度变化都精准匹配歌词意象。

张杰“未・LIVE-开往1982”演唱会

3964台灯具构建“双镜像灯光矩阵”,《龙吟》用红色条形灯模拟“龙鳞闪烁”,《这就是爱》在鸟巢顶部投射27种语言的“我爱你”文字,灯光不再是“视觉装饰”,而是“歌曲内涵的延伸”。

04 屏幕:从“画面播放”到“叙事联动”

针对多屏幕、异形屏的适配难题,头部案例通过“技术同步+创意定制”实现“沉浸式视觉体验”,让屏幕成为“故事讲述的一部分”。

林俊杰“JJ20 FINAL LAP”演唱会

技术团队用ANALOGWAY AquilonRS4视频处理器,实现6路4K信号同步输出,1400㎡巨幅弧形屏+530㎡地屏构建无死角矩阵;《修炼爱情》演出时,全息投影与屏幕联动,呈现“悬浮光影花瓣”,观众从任意角度都能看到连贯画面。

汪苏泷“大娱乐家”演唱会

针对四面台分散的异形环形屏、心形地屏,视觉团队每首歌设计“风格统一但角度差异化”的素材——《岛》用纱幕+投影强化“海岛意境”,《雾都孤儿》通过屏幕明暗变化突出艺人表演,避免“多屏杂乱”让每个显示单元都服务于叙事逻辑。

03 )

破局与前行

演唱会现场的“底线坚守与价值升级”

头部演唱会的实践证明,“红利”与“底线”并非对立——守住专业底线,才能抓住长期红利。面对流量狂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演出行业需要建立以专业价值为核心的发展体系,从标准构建、技术创新到认知升级多维度守住品质底线。

构建“分级服务标准”,明确品质底线

针对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演唱会项目,行业可制定分类服务标准,清晰界定各层级的筹备周期、预算逻辑、设备配置、服务内容。通过标准化服务体系,既避免低价竞争导致品质缩水,也让合作方清晰认知不同投入对应不同品质,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加大“技术+艺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提升服务品质的基础,艺术创意则是提升服务价值的关键。行业需持续关注前沿技术应用,快速适配不同场馆的声学缺陷,从“技术执行者”转变为“艺术共创者”,为演出提供更多创意可能。

推动“行业协同”,重塑专业价值认知

面对流量狂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演出行业需要建立以专业价值为核心的发展体系,多维度守住品质底线,向市场传递专业技术服务对演出品质的影响,认识到专业技术服务不是成本,而是提升演出口碑与商业价值的投资。同时行业内部也需建立 “不良合作方公示机制”,对恶意压缩预算、忽视专业建议导致演出事故的项目方进行约束,避免 “劣币驱逐良币”,净化市场生态。

红利终将退潮,底线才是长期通行证

演唱会市场的“流量狂欢”或许会持续,但短期的红利期终将退潮——观众不会永远为“粗糙现场”买单,主办方也终将意识到“品质才是核心竞争力”。林俊杰、张杰、周深、孙燕姿等头部案例的价值,不仅在于“设备创新”,更在于“专业底线的坚守”:不压缩流程、不克扣投入、不忽视创意,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艺术,让每一个音响、灯光与屏幕,都成为“提升现场体验的核心力量”。

未来,能在领域内立足的,必然是那些“拒绝短期红利诱惑,守住专业底线”的从业者——因为他们明白,现场技术的价值,从来不是“赚快钱的工具”,而是“让每一场演出都值得被记住”的专业信仰。

来源:吉棠说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