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东北:黑白老照片中的近代东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2 23:45 2

摘要:如果说晚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那么“满洲国”无疑是近代中国史尤其是东北历史上的一页黑暗篇章。

如果说晚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那么“满洲国”无疑是近代中国史尤其是东北历史上的一页黑暗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大量老照片,不仅展现了近代东北社会的真实面貌,也成为了东北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最近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掘到了几组老照片,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上世纪30年代的沈阳

三国干涉还辽(1895)后,沙俄势力进入东北,日俄矛盾日渐激化。进入20世纪以后,日本进一步加速了针对满蒙地区的“布局”。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次年9月,两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其中,战败的沙俄方面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沈阳之间长达885公里的南满铁路的两侧地带,即“满铁附属地”的治外法权也被日本据为己有。

日俄战争主题浮世绘之“203高地争夺战”

这组老照片,再现了日俄战争期间在辽东古城所发生的一幕幕真实场景。通过这些生动的影像资料,我们得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当年辽阳百姓苦难的生活状况。

下图的中心建筑,是拍摄于1904年的辽阳古城墙东南角的魁星楼。图片显示,当时墙外的护城河水还是非常充沛的。

资料显示,辽阳古城的历史非常悠久,城墙建设最早可追溯到辽朝神册四年(919)筑建的天福城,图中的城墙为明代在原旧土城址的基础上修建的。

辽阳的城墙

下图是从钟鼓楼上俯瞰辽阳的街市。刚刚下过一场雨,低洼的街心处泥泞不堪,来回穿行的马车更使路面变得更烂,行人们不得不沿着道路两边狭窄的高地行走。

泥泞的街道

热闹的辽阳街头,人流车马川流不息,道路比较拥挤。这里面既有俄国人驾驶的四轮马车,也有中国人常用的两轮中式马车。

拥挤的车马

一辆货运马车的近景,车上装着的是大袋的粮食。不过还话说回来,其实拉车的牲口大多是都是“更抗造”的骡子。

总的来说,街边的商铺比较低矮,门前挂着各色的幌子,可以清晰看到远处高耸的城门楼。

拉车的牲口

一户生活在辽阳城内的家庭,四口人站在院落里的合影。

图片显示,婆婆抱着孩子,媳妇袖着手,微笑着看着镜头;丈夫是一名商人,照相的时候手里还端着竹笛。从服饰和旁边的房子看,是当时算是比较富裕的人家了。

富裕的人家

值得一提的是,辽阳境内有很多寺庙。除了文庙、武庙之外,还有广佑寺、清真寺、永安寺以及藏有佛祖舍利子的龙峰寺等数十座佛教寺院。

图中是这古老的寺庙,建在一座高台上,三开间,但已经荒废了。所以,寺庙的屋顶上长满了野草,显得十分荒凉;反观门前的老树,看上去倒是生机勃勃。

破败的寺庙

下图的白塔就是赫赫有名的“辽阳白塔”。一般认为,该塔始建于辽朝,在元明两代都有过翻修,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数据显示,辽阳白塔的塔身通高为70.4米,不仅是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之一,也是全国六大高塔之一。

辽阳白塔

下图是辽阳白塔附近的俄军军用仓库,一排长长的板房内,堆放着各种军用物资。因为占地很大,两名俄国士兵骑着马在库房前来回走动巡查。

俄军仓库

由于当时辽阳境内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水灾,使得沙俄军队的一处仓库的物资都被泡在了水里。不得已,他们只能雇佣了一些当地的车夫帮助转运。为了防止运输出现意外,他们还派出士兵武装跟随押运。

“武装押运”

沙俄的步兵团乐队演奏着军乐走在辽阳街头。看到侵略者敲锣打鼓招摇过市,旁边的中国男子默默转身离开,一脸无可奈何的神情。

招摇过市的沙俄官兵

下图是进入辽阳城内的一支沙俄增援部队。坦诚说,沙俄士兵的身材比图中的中国百姓“粗”了好几圈。

沙俄士兵

几名俄国士兵抓住一名替日本人刺探情报的间谍。从穿着上看,这个间谍并不是日本人,而是一位朝鲜族的同胞。

值得一提的是,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人雇佣了大量中国人帮助刺探情报。坦诚说,这是一项非常冒险的差事,一旦被抓必死无疑。

被俄军抓获的间谍

1904年9月4日,日军击败俄军后占领了辽阳。图为一名中国男子被吊在街头示众,日本人给出的理由是“偷东西”。

接受惩罚的中国人

日俄战争尽管以日本“惨胜”收场,但两国关系远未到“彻底撕破脸”的程度。下图是日俄两国的伤兵在辽阳街头围观小摊贩的情景,双方的关系看上去还是比较融洽的。

日俄伤兵

站在矮石头墙旁边的两名男子,一个身患重疾,哪怕拄着拐杖,依然要靠别人搀扶才能站立。显然,他们的房屋已经被战火摧毁,饥饿、贫穷和无家可归,每一样都可能成为压垮他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苦难的百姓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全境迅速沦于日本人之手。次年2月16日,以张景惠、熙洽等为首的东北“头面人物”在沈阳召开了所谓的“东北政务会议”。1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成立并发布了所谓的《独立宣言》。

2月16日,关东军纠集熙洽(左三)、张景惠(左四)等人,在沈阳召开“建国会议

3月1日,张景惠发表“建国”宣言。9日,溥仪在长春就任“执政”。10日,他特意向时任关东军司令本庄繁递交了一封被称为“日满密约”的信函。5月12日,本庄繁做出了“我方对此无异议”的答复。

早在该年2月2日,“全满促进建国运动大会”的代表亲赴关东军司令部,“恳请”关东军“协助建国”

9月15日,新任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以“日本特命全权大使”的身份,在长春与“满洲国”的“国务总理”郑孝胥签署了《日满议定书》。至此,以“日满密约”为首的曾经签署的各项协定得到了“正式确认”。

9月18日,日本政府发表官方声明,正式承认了“满洲国”。

图为溥仪(中坐者)就任伪“执政”时的情形,他的右手边是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

下面这组图片,就是溥仪在就任“执政”前后,东北不同城市以示“庆祝”的真实影像。

奉天城内的“建设满蒙新天地”牌楼

溥仪举行了“执政”的就职典礼后,在后花园举行了所谓的伪满升旗仪式

奉天(沈阳)城内的南市场举行的“建国促进运动市民大会”

奉天“当局”安排的高跷表演

日本人都通过强制手段要求各地必须举行庆祝活动

长春街头拿着“满洲国”旗帜,抱着孩子的男人

从辽宁汤岗子温泉乘坐特别列车前往长春的溥仪

为了溥仪就职,有妇女专门给孩子换上了节日服装

长春市内为欢迎溥仪布置的“满洲国”装饰

参与“庆祝”游行的东北民众

本组照片出自日本人发行的杂志《亚细亚大观》的第8辑第11回。资料显示,该杂志首发于1924年,1940年停刊,

本组照片的发行日期为1932年4月期,所以拍摄时间肯定在该年4月之前。

杂志封面

作者站在城墙上往内城拍摄,巍峨的城墙足见古城的气势,城墙边的房屋密密麻麻。

沈阳俯瞰

沈阳城的小西门,这座瓮城修建得非常坚固,城墙根可以看到积雪覆盖,路上行人脚步匆匆。

小西门

小西门的瓮城附近。

小西门的瓮城附近。

沈阳街道上的西洋风格建筑。

当然,道路看上去还是有点泥泞

“满洲国”奉天省政府大楼。

即便是“省政府”前的路面,也不太乐观

“满洲国”奉天市政公署机关大楼。

道路也比较一般

盛京老街一角,可以看出当时的气温还是比较低的。

盛京老街一角

破败的清昭陵。昭陵坐落在沈阳城西北十英里处,是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陵寝,当地人更习惯称之为“北陵”。

值得一提的是,素有近代日本“第一大V”之称的德富苏峰(拓展阅读:近代日本大V的民国观:政治失败、喜好空谈、善于贿赂、生育力强),在1918年路过北陵时,特意写下了“风云辽北想龙兴,隆业山松翠黛凝;石马无声空庙寂,无名野草满昭陵”一句,以示纪念。

荒废的北陵

奉天街景。坦诚说,这张照片的路况,远比前面的照片好得多。

奉天街景

春日到来,小贩在街上卖风筝。

贩卖风筝

1932年3月,“满洲国”的“国务院总理”郑孝胥宣布“定都”长春。次年,“长春”更名为“新京团”。1933年,“新京都市计划”正式颁布;4月9日,市政公署改名为新京特别市公署,直接隶属于“满洲国国务院”。

郑孝胥

在“满洲国”时期,当局采用当时的先进技术,筑路804万平方米,铺路363万平方米,安装煤气管道25万米,配水管道365公里,排水管道521公里,总计建成主干道10条,次干道73条,巷间道143条,圆形广场10处;开辟铁路线5条,航空线6条,市内公共电气车线路45条。

另外,当地还修建了10处公园,绿化面积合计10.8万平方米;新建楼房43143栋,建筑面积合计7745万平方米,是当时的亚洲一流城市。

30年代的长春

日本桥通,即现在的胜利大街。

这是一条以西北端站前广场为起点,斜向东南直至日本桥的一条大街,建于1909年左右,初始名称为“东斜街”,1922年后改称“日本桥通”,1948年改称“胜利大街”。

日本桥通

什么是“吉野町?”

在长春,提起著名的商业街长江路,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说起吉野町,恐怕就没几个人知道了。其实,吉野町就是旧日的长江路。三十年代的吉野町,由于处在日人聚居区,所以商店的招牌都是日文。

“吉野町”远景

“吉野町”的路面

“吉野町”近景

“满洲国国务院”机关楼。

“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是当时的“八大部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之一,位于长春市新民大街2号,始建于1933年2月,建成于1936年。此处原为总务厅和参议院的办公楼,现为吉林大学医学院基础教学楼。

“满洲国国务院”机关楼远景

“满洲国国务院”机关楼所在的大街

“满洲国国务院”机关楼近景

“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所在地。

所谓“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简称“满洲电电”,成立于1933年8月31日,是控制东北全境和关东州电话电讯、广播网络,经营电气通信业务的特殊公司,位于新京特别市大同广场西侧(现长春人民广场西边)。

“满洲电电”近景

“满洲电电”远景

5)尾声

1945年8月30日,在黑龙江省的东宁,最后一颗炮弹爆炸后,一切归于沉寂。

这一天,日本关东军第一国境守备队司令官鬼武五一少将,和残存的901名日军走出胜洪山要塞,正式放下武器,向苏军投降。东北战场日军有组织的抵抗至此结束。

此时,距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已经过去了整整13天。可以说,这是全球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次战斗。

苏联红军进入对比

掐指一算,距离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

这片黑土地是中国整个抗日战争中沦陷时间最长,但也是抵抗时间最长的地区。在漫长的14年中,东北抗日联军和关东军一直在殊死奋战,坚持着一场不平衡的战争。最终,我们获得了胜利。

来源:汗八里文艺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