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的普通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上起来先出门劳动,上午9点到11点吃第一顿,以黍、稷等谷物为主,搭配素菜和咸菜。这一顿称之为饔(朝食)。吃完朝食以后,人们接着干活,下午收工以后,约15-17点(申时)吃第二顿,称之为飧(晡食),第二顿吃的主要是上午那一
一日三餐,是现代人日常饮食的标准,那么古代是否如此?
有人说,在唐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一日三餐,又有人说,直到民国还是一日两餐。那么,中国古人一天究竟吃几顿饭,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话题。
先秦时期是没有争议的,一日两餐是标配。
商周时期,生产力太低下了,人们只能省着吃。
当时的普通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上起来先出门劳动,上午9点到11点吃第一顿,以黍、稷等谷物为主,搭配素菜和咸菜。这一顿称之为饔(朝食)。吃完朝食以后,人们接着干活,下午收工以后,约15-17点(申时)吃第二顿,称之为飧(晡食),第二顿吃的主要是上午那一顿的剩菜。吃完第二顿,农人就关门睡觉了,他们没钱点蜡烛和油灯。
还要说明一点,不要一提到商周时期,就说是奴隶社会,商周两朝,自耕农已经占农民的绝对多数,奴隶主要是战俘,从事杂役和祭祀等事务。看看《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就知道了,农民都在自己地里逮兔子了。孔子周游列国,遇到的农民也是自耕农,并没有碰到奴隶种地的事情。
那么,商周时期的贵族一天吃几顿?跟劳动人民一样,也是两顿。《论语·乡党》说,孔子“不时不食”,一天定时两餐。贵族和平民,只有食物质量的差别而没有进食次数的不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传食律》规定,官吏每日两餐,但配有肉羹,体现待遇差异。贵族和官吏有肉吃,而普通老百姓没有。
正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酒池肉林”就成为商纣王的大罪状。说实话,多吃点肉,多喝点酒,比起后世的奢侈腐化行为根本就不算个事情,而在商周时期,就是罪大恶极的事情。
有人说,自汉朝起,两餐制有所松动,出现了一日三餐。我仔细查阅资料后认为,这种一日三餐只具有偶然性。比如,有些贵族备有暖炉,可把吃剩的食物随时加热补充一下,军队有时会加餐,但这些都不属于日常的行为,正餐依然是两餐。
汉朝比较例外的是皇帝和诸侯王。皇帝一天吃四顿,分别为平旦食、昼食、餔食和暮食。班固《白虎通·礼乐》:“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这意思是皇帝一天要吃四顿,表明自己拥有四方的物产和四季的收成。诸侯王一天可吃三顿,根据《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淮南王刘长(刘安之父),在流放四川以后,皇帝还特批他可以一天吃三顿,每天供应五斤肉,二斗酒。
皇帝和诸侯王的待遇不同,也被后世所沿用。
汉朝普通人还是一天吃两顿。我们来看晁错的《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再食,就是吃两顿的意思,人们一天不吃两顿饭会很饿。官员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在农忙的时候,普通老百姓甚至还有只吃一顿的,东汉的《四民月令》记载:“日加申时,乃馔。”
唐朝的时候,一些官员会在中午增加一些点心,类似于今天的“下午茶”,比如,贾岛就写过:“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但这种中午加餐的习惯仅限于士大夫阶层,普通老百姓的正餐仍然是两餐。
宋时期,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城市不再实行宵禁,人们可以晚上出来活动了,一天活动的时间拉长了。尤其是有了夜市和早市,城市居民也有了宵夜。因此,在城市居民中,比较流行三餐,但城市毕竟不是主流,普通百姓还是一日两餐。
有些人根据宋朝的一些记载,就说我国的三餐制开始于宋朝,这是很不全面的。我们不能因为贵族、士大夫阶层和部分城市居民一天有三餐,就说老百姓都这样。要知道,那时候一日三餐的人还占不到总人口的3%。因为历史文献和诗词多出于士大夫之手,这就造成了唐宋时期,三餐制已经普及的假象。
实际上,普通老百姓的饮食,从先秦一直到民国,都是一天两餐。
上世纪三十年代,历史学家费孝通在中国农村调查,得出的结论就是,农民普遍吃两餐,只有苏南等富裕地区的地主请雇工的时候,为了让雇工出力,中午会加一餐。即使地主家庭或者富裕中农,如果非要吃三餐的话,也是“两稀一干”的配置,皖南休宁某黄姓地主拥有土地200亩,也坚持“晨粥午干晚稀”,一天只吃一顿干饭,两顿稀饭。
为此,我还特意向很多一些出生于1940年代的老者求证,他们说民国确实是一天两餐,其祖上(清朝)也是两餐。
为什么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普通老百姓都是一日两餐?
两个原因。第一,粮食供应不足,普通老百姓在交完田赋或者田租之后,一家人连一日两餐都不能顿顿有米或者面吃,哪还有余力吃三餐?第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夜晚完全是多余的时间,连灯都舍不得点,天一黑就睡觉,这也减少了热量消耗,吃两顿也能维持生命。
中国人普遍一日三餐,是20世纪中期的事情了,这时候,一日三餐才开始普及和制度化。
来源:沙鸥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