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星河璀璨的夜空下,七夕佳节宛如一颗闪耀的明珠,承载着穿越千年的浪漫与深情。牛郎织女那忠贞不渝的爱情传说,如同一首悠扬的古老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传唱不息,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无尽的诗意与美好。
移除陋习,易出新风:中国乡村的文明蜕变
在星河璀璨的夜空下,七夕佳节宛如一颗闪耀的明珠,承载着穿越千年的浪漫与深情。牛郎织女那忠贞不渝的爱情传说,如同一首悠扬的古老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传唱不息,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无尽的诗意与美好。
而如今,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场传承与创新交织的民俗新风正以蓬勃之势涌现。青年男女们在“鹊桥会”的浪漫氛围中,树立起新型的婚恋观,他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的富足,更注重心灵的契合与情感的共鸣;集体颁证仪式上,那一句句文明节俭的誓言,如同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田,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区文明实践活动中,人们传承着中国古老的智慧,摒弃了攀比金银的陋习,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里,倡导新事新办、弘扬民俗新风,正如同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为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
在辽阔的草原上,牧歌悠扬,传唱着节俭的新风;在荆楚大地,方言劝导讲文明的视频走红网络,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在中原地区,一场场集体婚礼成为新风尚,新人们省下的彩礼钱,化作了创业的梦想与动力,点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相隔千里的中国乡村,正悄然发生着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一场为幸福减负、为文明加分的移风易俗新实践,如同春风般吹拂着每一个角落,重塑着乡土中国的精神风貌。
重负之下,乡风何以“轻”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解放前”,这句苦涩的顺口溜,如同一把沉重的枷锁,锁住了无数农民的钱袋,更刺痛了他们的心。天价彩礼、豪华丧宴、无尽攀比……这些陈规陋习如同无形的恶魔,在乡村的土地上肆虐横行,让人们苦不堪言。“一丧三年紧、一婚十年穷”,民政部门的调查结果,道出了乡村的沉痛现实。婚丧嫁娶本是人生中的大事,本应充满喜悦与温馨,但如今却被“面子”所绑架,成了压垮家庭“里子”的巨石。
在乡村的生活中,婚丧嫁娶的“面子”问题,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为了所谓的“面子”,许多家庭不惜举债操办,让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不仅让家庭陷入了经济困境,更让人们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民意的暗流,早已在乡村的土地上涌动。群众对大操大办“内心极不情愿”,但却常常被“人情脸面”和“老规矩”裹挟,无奈地在这场攀比的漩涡中越陷越深。当传统习俗异化为一场攀比竞赛,变革的呼声便如春潮涌动,亟待破土而出。
破立并举,新风遍吹神州
移风易俗,绝非一纸禁令所能成就,它需要破立并举,刚柔相济。制度如同坚实的基石,为移风易俗划定了清晰的边界。在河南的乡村,村民们将彩礼、酒席标准写入村规民约,用“硬杠杠”为攀比之风降温。这些标准,源自田间地头的共识,是村民们抵制歪风的底气。全国多地也纷纷出台指导性意见,用制度的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少数如同明亮的灯塔,在移风易俗的道路上引领着方向。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了榜样;人大代表、乡贤能人紧随其后,积极参与到移风易俗的工作中。党风清则民风正,上行下效是关键。他们的带头作用,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乡村文明的希望之光。
自治组织如同灵动的润滑剂,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老党员、老支书、乡贤组成的红白理事会,成为了乡村治理的“润滑剂”。他们从“持证红娘”源头进行劝导,用各地“熟人管熟人”的柔性智慧,让新风在乡土人情中生根发芽。他们的努力,让乡村的婚丧嫁娶变得更加文明、节俭、有序。
新风载体如同甘甜的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青岛策划了200多部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开展展演展播1200余场,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向人们传递着文明新风;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镇活化非遗资源,创作苏北琴书《移风易俗“唱”新风》,让传统文化在移风易俗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河南商丘,集体婚礼成为新时尚,传递着“新办也体面”的理念;湖南南岳“表彰学子 + 家风讲堂”,内蒙古草原新编文明礼赞……这些创新的载体,让新风如细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让文明的种子在乡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德润乡土,文明扎深根
移风易俗,其深远价值远超经济减负。它是一场价值观的重塑,为乡村振兴积淀着最宝贵的“软金”。全国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移风易俗路径。商丘市梁园区“梁园·良缘”、宁陵县“葛天有约”、柘城县“‘柘’礼新风”……商丘“一县一特色”文明实践格局形成了示范。遍布城乡的502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为了传播新风的坚强阵地。“孝善饺子百村行”惠及数万群众,在烟火气中传递着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积分制管理让守规矩者得实惠、有脸面,微末之惠滋养着新风的生命力。
连云港市赣榆区精准发力,打出移风易俗“组合拳”。针对高价彩礼,组建18支公益红娘志愿服务队,从源头上进行劝导;推进殡葬改革,建成21个公益性公墓、79984个公益墓穴,让殡葬更加文明、环保。河北省辛集市创新推行“文明积分制”,将村民日常行为与积分奖励挂钩,每户家庭可以根据积分兑换绞肉机、电饭煲等生活用品,用物质奖励激发人们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以“美德 + 信用”融合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推行积分制管理模式。截至2025年6月,全镇累计化解家庭矛盾、土地纠纷等案件300余起,文明家庭评选覆盖率达85%,让乡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从“比阔”到“比好”,当简约婚俗成为共识,当少要彩礼成为美谈,勤俭、自立、奋斗正成为乡村新的荣光。“商丘好人”品牌20年孕育2万余名先进典型,正是崇德向善的生动注脚。治理增效“人心聚”,陋习破,歪风刹,最直观的是人心齐、村庄活。昔日麻将桌边闲人少,今朝共建家园身影忙。卸下重负的乡村,精气神焕然一新,治理根基愈加稳固。省下的真金白银,化作创业的启动金、产业的入股钱,为奔向富路注入活水。青年一代喊出“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强音,正是新价值生根的明证。
湖南南岳的夜话家风,内蒙古草原的文明礼赞,中原大地用彩礼钱创业的烟火气……这些跨越山河的鲜活画面,共同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移风易俗,表在改规矩,实在换脑筋,根在树新风。当彩礼不再是幸福的标尺,当婚宴回归情感的联结,省下的何止是金钱?更是人心的舒展,是乡土精神的解放。
文明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从豫东平原到塞北江南,这场为幸福减负、为文明加分的生动实践,正为广袤乡村卸下人情重轭,涵养匹配新时代的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让希望的田野,既收获金山银山,更绽放满庭芬芳。减负新风来,沃土生“软金”。这是中国乡村迈向振兴路上,一曲饱含泥土芬芳的时代强音。
来源:纪录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