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山东|向海图强 黄河口激活“蓝色引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08:06 1

摘要:近日,2025山东名优特精农产品名录正式发布,黄河口大闸蟹等10个产业入选山东省地方乡村特色产业。这不仅是山东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果的集中亮相,更是对我市渔业发展的充分肯定。

爱东营讯 近日,2025山东名优特精农产品名录正式发布,黄河口大闸蟹等10个产业入选山东省地方乡村特色产业。这不仅是山东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果的集中亮相,更是对我市渔业发展的充分肯定。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市现代渔业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近年来,我市锚定建设高效生态渔业样板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集约高效、创新驱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回看2024年的“成绩单”,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其产业分量: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163.8万亩,产量56.67万吨,一产产值100.55亿元。这三个关键指标的背后,是我市将“蓝色国土”转化为“富民产业”的扎实实践,也印证了高效生态渔业在地方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若说产业规模是“骨架”,那水产种业便是支撑发展的“芯片”。目前,我市已建成全国重要的南美白对虾、海参苗种生产基地,“育——繁——推”一体化苗种生产单位达22家,年繁育各类苗种能力超过500亿尾。“黄河口1号”大闸蟹良种选育至第3代,2个对虾新品种、2个海参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日本对虾“黄丰1号”也具备了新品种申报条件。

从“引进来”到“育出去”,我市在水产种业领域的自主创新,正在扭转依赖外来品种的被动局面,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源头根基。

种业的突破为产业集群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主导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则让我市渔业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全市规模化养殖企业达110余家,海大、正大、通威等龙头企业纷纷进驻,培育形成了市现代渔业示范区、河口百万亩生态渔业区、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六处产业发展集聚区。

细分领域更显优势:黄河口大闸蟹养殖面积7万亩,年产量7870吨,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大闸蟹养殖基地;对虾池塘养殖面积42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140万平方米,年产量7.86万吨,占全省对虾总产量的1/4;海参池养面积17万亩,年产鲜参1万吨,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片海参滩涂养殖区;浅海贝类底播增殖面积87万亩,年产量31.7万吨。

产业壮大的同时,我市渔业在品牌建设上也走出了一条“从有产品到有名牌”的进阶之路。黄河口大闸蟹蝉联“中国十大名蟹”,入选首批《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并获中国贸促会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认证,首次供应澳门市场;我市获“中国对虾之都”殊荣,正大RAS蓝宝石虾获全国首张对虾可生食产品认证,“利津滨海对虾”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此外,2家对虾企业、2家大闸蟹企业获BAP(最佳水产养殖规范)和NSF(无抗生素产品)“双认证”,通和文蛤、海跃海参、惠泽黄河口大闸蟹、景明虾皮等9个品牌入选山东知名农产品和“好品山东”品牌。

从地理标志到企业认证,从区域品牌到全国知名,我市渔业以品牌为桥,打通了“优质优价”的市场通道。

在项目争取方面,河口区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已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立项。至此,我市已连续成功争取垦利区、河口区两个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共争取资金3亿元,体量为建市以来最大。

“围绕养殖生产基础设施、水产苗种生产、生产服务保障等方面,我市正成建制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领先、辐射带动有力的渔业绿色循环发展样板。”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我市还成功争取省级对虾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亿元,计划用三年时间,实施对虾种质创新、绿色养殖、精深加工等五大工程,推动海洋渔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面向未来,我市现代渔业的发展路径已然清晰。在产业根基筑牢上,我市将扎实推进两个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改造提升标准化养殖池塘3.3万亩,新建工厂化养殖车间9万平方米,预计年新增对虾产量3000吨、优质大闸蟹产量1000吨;在水产种业突破上,打造北方水产种业硅谷,实施蓝色种业振兴行动,争取省级种业园区扶持政策,构建完善的种业发展体系;在产业链条延伸上,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智慧渔业,打造“1+N”水产品品牌体系,以“黄河口”地理标志为引领,提升黄河口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从黄河口大闸蟹的“单品突围”到全产业链的“集群崛起”,我市现代渔业的发展,正是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生动缩影。

在向海图强的征程上,我市以生态为底色、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为抓手,让现代渔业成为乡村振兴的“蓝色引擎”,也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东营经验”。

来源:东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