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叉片式场效应晶体管(Forksheet FET)是在纳米片晶体管(Nanosheet FET)基础上将纳米片变为叉片式结构(fork structure)形成的一种新型器件架构。N/PFET通过电介质墙(dielectric wall)实现物理分离,使得NP
叉片式场效应晶体管(Forksheet FET)是在纳米片晶体管(Nanosheet FET)基础上将纳米片变为叉片式结构(fork structure)形成的一种新型器件架构。N/PFET通过电介质墙(dielectric wall)实现物理分离,使得NP space能够实现进一步微缩。因此在不改变 stdcell track高度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增加sheet宽度,从而获得更高的驱动电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不改变sheet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实现stdcell track高度的微缩,从而减小stdcell面积,这对于PPA scaling来说是非常大的利好。
从Nanosheet演进到Forksheet架构,最大的差异在于N-P space scaling by dielectric wall, 除了前面所说的可以实现sheet宽度增加或者面积微缩外,还可以降低米勒电容,增加HKMG工艺中PRG的工艺窗口,避免功函数金属的damage (电解质墙可以阻挡PRG remove的边界效应)。
如下图所示,即使是从4-sheet Nanosheet stack到3-sheet Forksheet stack都可以实现10%的速度提升。同时由于stack height降低 (4-sheet->3-sheet) 及更小的寄生米勒电容,使得在相同驱动下Ceff降低了14%. 从右下角SRAM bitcell对比结果来看,基于Forksheet架构的SRAM bitcell其面积相对FinFET和Nanosheet微缩了23.8%.
如下图具体工艺流程,Forksheet工艺流程和Nanosheet非常类似,二者可以集成在同一片wafer上。Dielectric Wall Formation, Inner Spacer, SD EPI, Channel Release, M0AW_Cut, POC_FSH都是比较关键的工艺步骤。
如下图,电介质墙(SiN wall)是通过设计和工艺上结合来形成: 设计上, 保证fin-2-fin space 20nm 不会形成电介质墙,最终形成Nanosheet;工艺上通过SiN deposition and etch back来实现。
Forksheet在工艺上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地方就在N-P wall边界的patterning. 以M0AW_Cut和POC_FSH Patterning为例,在如下FSH SP121 SRAM bitcell中,二者都落在N-P wall上,CD线宽仅有16-20nm, 为确保process过程中不damage到两边,只有引入EUV才是最佳选择。
来源:卡比獸p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