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万园之园的)烈火真相:究竟是谁点燃了那场滔天大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01:13 1

摘要:站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前,那些倾倒的汉白玉石柱在夕阳下投下斑驳的影子,仿佛在无声诉说164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浩劫。

前言:残垣断壁下的历史叩问

站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前,那些倾倒的汉白玉石柱在夕阳下投下斑驳的影子,仿佛在无声诉说164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浩劫。

"万园之园"究竟是如何从人间仙境沦为一片焦土?

这个问题不仅是历史爱好者的疑惑,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痕。

今天,我们就用史料说话,带您穿越回1860年的北京,揭开这场文化灾难背后的层层迷雾。

一、火烧圆明园:时间轴上的铁证

(一)灾难前的"万园之园"

1860年的秋天,圆明园还是清王朝最璀璨的明珠。

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皇家园林,历经六代帝王扩建,

占地5200亩,相当于600多个足球场大小,

园内有100多处风景建筑组群,收藏着从先秦青铜礼器到唐宋明清名人字画的150万件珍宝,

被欧洲人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二)灾难降临的关键节点

- 10月6日:法军率先抵达圆明园,突破清军薄弱防线后,军官和士兵立刻开始抢劫,

镀金铜龙、翡翠摆件被随意丢在地上,士兵为抢夺珠宝甚至互相殴打

- 10月7日:英军赶到后加入抢劫,英国公使额尔金的秘书在日记里写道:

"每个人都似乎疯了,宫殿里的绸缎被士兵们用刺刀割成碎片,名画被当作包装纸使用"。

英法军官“文明分赃”,翡翠摆件装箱运往欧洲

-10月11日:英军二次洗劫,连门窗金箔都刮走。

150万件文物散落全球

-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在米启尔中将指挥下,手持火把冲进圆明园,分三路将火苗抛向亭台楼阁。

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黑烟笼罩北京,日光黯淡如血",连紫禁城的宫墙都被映照成红色。

而此时的咸丰皇帝早已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只留下空荡荡的宫殿与价值连城的珍宝

二、谁是真正的纵火者?

(一)强盗自白:侵略者的供词

英国首领额尔金在给政府的报告中直言不讳:"为报复清政府虐待战俘,决定焚毁圆明园"。

但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因为被俘的26名英法侨民中仅13人死亡,而圆明园却有上万名宫女太监葬身火海。

法国历史学家布立赛在《1860:圆明园大劫难》中揭露,

真正动机是"通过摧毁皇帝最心爱的园林,打击清朝统治者的尊严";逼迫清廷签署《北京条约》。

(二)争议人物:龚半伦的角色之谜

民间一直流传着"汉奸带路"的说法,指清代诗人龚自珍之子龚半伦因家道中落投靠英国公使威妥玛。

联军逼近北京时,他说:“圆明园珍宝堆积如山!”便主动引导联军入园。

时人痛骂:“其父诗传九州忠,其子魂卖千秋罪!”

史料记载,龚半伦确实在英军担任翻译,但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时,他正在上海治病。

这个谣言最早出自民国文人的笔记小说,实则是将民族耻辱归咎于个人的片面解读。

三、灾难背后:不能忽视的历史背景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真相

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实际是想扩大鸦片贸易。

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后,英法联军一路北上,1860年8月占领天津,10月兵临北京。

此时的咸丰皇帝沉迷享乐,清军武器仍是大刀长矛,而联军已装备来复枪和火炮,战斗力差距悬殊。

(二)火烧圆明园的真实目的

英军总帅格兰特在日记中写道:"烧毁圆明园比杀害百姓更能刺痛清朝皇帝"。

当时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联军通过焚毁皇家园林,

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赔偿英法军费800万两白银。

(三)建筑奇迹的湮灭 、 文物损失触目惊心

350公顷园林含100余组建筑群,融合江南水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仿建)、西洋喷泉(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被达尔文誉为“东方物种宝库”。

1860年劫掠清单显示:先秦青铜器、唐宋书画、珐琅钟表装满400车,仅法国枫丹白露宫就藏赃物3万件。

四、劫难之后:国宝流失与遗址沧桑

(一)持续百年的文物浩劫

火烧只是开始,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圆明园遗物不断遭到洗劫:

- 1922年,京兆尹刘梦庚25天内运走长春园太湖石623车、绮春园云片石104车

- 东北军53军曾拆毁围墙,将砖石出售修建营房

- 如今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里,仍藏有圆明园文物,仅大英博物馆就有2万多件

(二)废墟上的觉醒

1949年后,圆明园遗址得到保护。1985年整修时,工人在土中挖出烧焦的银杏果,

这些见证灾难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2019年,马首铜像回归祖国,成为第一件从海外回归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

结语:铭记不是为了仇恨

站在大水法遗址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断壁残垣,更是一个民族从屈辱中觉醒的力量。

圆明园的真正烧毁者,是近代列强的侵略野心,是腐朽清政府的昏庸无能。

记住1860年的那场大火,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让"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钟永远长鸣。

来源:阳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