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秀洲区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除了名声四播的莲泗荡网船会和新塍镇的鳌山灯会外,还有油车港镇古窦泾村一担庙的七夕“香桥会”。据传,此风俗是明末清初时由乡民中的秀才倡导而兴起,用搭香桥这一特有的民俗形式,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美好的祝愿。
转自:嘉兴日报
■孙志强
秀洲区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除了名声四播的莲泗荡网船会和新塍镇的鳌山灯会外,还有油车港镇古窦泾村一担庙的七夕“香桥会”。据传,此风俗是明末清初时由乡民中的秀才倡导而兴起,用搭香桥这一特有的民俗形式,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美好的祝愿。
地处塘(汇)杨(庙)公路中段的古窦泾,老嘉兴人都称其为“狗头颈”。当初我也很纳闷,怎么会有这样不雅的地名?直到2001年4月,北郊河以北原塘汇乡各村划归油车港镇后方知是谐音误读了。传说清代豪侠窦尔敦曾率军助当地村民开渠抗旱,为感恩窦将军的义举,村民们遂将原“张村”之名改为古窦泾。
古窦泾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入选《浙江名村》一书。该村东首的兴善桥南堍有一建于明万历年间,名为“永昌寺”的古庙,而桥北嘉善县境内也建有一座麟瑞庙。因该桥犹如一根扁担挑起了南北两庙,故村民都称永昌寺为“一担庙”,而其实名倒反而鲜为人知了。
一担庙的“香桥会”,从明末清初发轫到现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村里年年都会举办“香桥会”。
那一天,方圆十多里的村民从四面八方兴高采烈地汇聚到一担庙,他们带来了早已准备好的用红纸包好的香烛和糕点、水果等供品。众香客还将一尺长的线香每十枝一股裹好,称作“裹头香”。尤为可贵的是他们都带来了一个祈求有情人终成眷属和人人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心愿。
活动开始前,先由几位手艺娴熟的男香客,在先期已准备好的三孔竹制桥架上,各种粗长的“裹头香”搭成长5米、宽70厘米、高1米余的“香桥”。桥上装有栏杆,桥中央用各式材料搭起华丽的桥亭,其上悬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纸匾。桥亭两侧书有当年一位秀才拟就的一副楹联:“云影当空两水平,箫声何处玉人来。依依难舍话离别,一年一度七夕会”。此联对仗虽不够工整,却明白无误地点明了活动的内涵。桥面和桥阶上同样铺满了整齐划一的裹香。整座香桥制作精美,五彩缤纷,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香桥搭建完成后就开始拜“香桥忏”。这时由德高望重的主持人点燃供桌上的香烛,众香客轮番围着香桥缓步绕圈朝拜,民间乐队奏起欢乐动听的乐曲……时不时还有顽皮的孩子在香桥的桥洞里穿梭,家长也不会去阻止,他们认为此举能给孩子带来福分。
当天下午,“香桥会”在“烧香桥”中达到了高潮,此时鞭炮齐鸣,庙前广场上一片欢呼声。袅袅升起的烟云象征着牛郎织女已走上鹊桥,双喜相会,恩爱永远。旧时的“香桥会”表现了人们向神灵求取心灵手巧和忠贞爱情的愿望,如今仍是民间最富浪漫色彩的庙会文化现象之一。
经过数百年的积淀,“香桥会”影响广泛,知名度高,寄托了民众美好、朴素的愿望,展现了传统文化、地方风采,因此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