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的这份遗诏,读完后朝堂上百官痛哭,连太史公都记载了下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2 22:25 1

摘要:一代名君汉文帝,临终前写下了一份震撼千古的遗诏。他说:"死,人之常也。"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道出了生命的真谛。这份遗诏,让无数帝王羞愧,让千古读者动容。据史料记载,当这份遗诏在朝堂上宣读时,文武百官无不泪流满面。为什么这份遗诏如此特别?它藏着怎样的人生智慧?

一代名君汉文帝,临终前写下了一份震撼千古的遗诏。他说:"死,人之常也。"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道出了生命的真谛。这份遗诏,让无数帝王羞愧,让千古读者动容。据史料记载,当这份遗诏在朝堂上宣读时,文武百官无不泪流满面。为什么这份遗诏如此特别?它藏着怎样的人生智慧?

两千多年前的长安宫中,汉文帝躺在龙榻上。御医们个个愁眉不展,太子和大臣们跪在床前泪流满面。文帝却露出释然的笑容,吩咐人取来笔墨。

此刻的文帝,脑海中浮现出三十多年前的那一幕。他的父亲刘邦,也是在这张龙榻上,挥退了所有御医。高祖说:"生死有命,就算是神医扁鹊在世也救不了朕。"面对生命的终点,高祖豁达从容。

文帝拿起毛笔,在遗诏上写下:"朕闻死者人之常也,举天下无不当死,此天地之大顺也,何足为哀!"

一代帝王,面对死亡时的表现最能看出他的本色。高祖刘邦临终前的超然,文帝临终时的坦然,都彰显出大汉皇室面对生死的胸襟。

刘邦

可谁能想到,这位面对死亡如此从容的帝王,心里竟藏着对父亲的深深愧疚。遗诏中写道:"朕承先帝之业,守宗庙,子万姓,战战兢兢,念功不补过。"

这份愧疚从何而来?一切还得从文帝的身世说起。文帝原是吕后之子刘盈的弟弟,幼年时被封为代王。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藩王,日后会成为大汉的天子。

吕后专权时期,朝野动荡。大臣们为了拯救汉室江山,最终选择了这位性格温和、处事稳重的代王即位。从藩王到天子,文帝走得极不容易。

在他心里,一直有个解不开的结。先帝刘邦创下偌大的基业,自己能否担得起这份重任?三十多年来,他日夜操劳,为民请命,创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可临终前,他仍觉得有愧于父亲。

有趣的是,在众多帝王的遗诏中,很少有像文帝这样,临终还念着愧对父亲的。大多数帝王的遗诏,不是叮嘱后事,就是强调功绩。

文帝和刘邦,都以平民出身走上帝位。他们骨子里都有股子泥土的气息,也都保持着朴素的本色。刘邦说"大风起兮云飞扬"时的豪迈,文帝说"死者人之常"时的淡然,都是这种本色的自然流露。

史书上记载,当文帝的遗诏在朝堂上宣读时,文武百官无不痛哭。他们哭的不仅是一代明君的远去,更是被这对父子之间的真情所打动。一个是开国皇帝的坦荡,一个是继承人的自省,都展现出难得的君王风范。

在中国历史上,像文帝这样既能继承父业、又能开创新局的帝王并不多见。他用三十年的时间,践行着对父亲的承诺,最终创造了一个足以让后人称道的盛世。

这份遗诏,不仅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交代,也是一个帝王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一个有担当的君王,更是一个永远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的儿子。

你说,这样的遗诏,怎能不让人感动?

长安城的一个寻常早晨,皇宫门前来了一群老百姓。他们手里攥着几件旧衣服,非要见当朝天子。侍卫们不敢阻拦,因为这些衣服,正是汉文帝赏赐给他们的。

这些百姓说,衣服虽然是皇帝赐的,但补丁实在太多,让他们心里过意不去。文帝听了,笑着说:"寡人与后宫妃子的衣服都是这样,有什么好惭愧的?"

这不是个例。史书记载,文帝在位期间,从不穿锦绣华服。他的衣服破了,就让人打补丁继续穿。皇后的衣服也是如此,补丁摞补丁。宫女们心疼,劝他换新衣,他总是说:"只要衣服暖和就行,何必讲究这些虚的?"

宫中的餐具更是简单。别说金银器皿,就连玉器也很少见。文帝日常用的都是陶瓷碗碟。大臣们送来精美的金银餐具,他都让人收起来,说留着打仗时熔了做军费。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大臣们给文帝送来厚实的貂裘。文帝穿上试了试,突然想起边关将士还在受冻,立即把貂裘送去了边关。他说:"将士们在风雪中守卫边疆,寡人在宫中却穿貂裘,如何安心?"

这位节俭的皇帝,连自己的陵寝都定下了严格规定。他下令:"寡人死后,不准厚葬,不准随葬金银珠宝,墓地不准超过三十亩。"大臣们都说皇帝陵寝应该宏伟,他却说:"厚葬重敛,既无益于死者,又害及生者。"

在文帝看来,节俭不是小气,而是一种责任。他常对身边人说:"天下钱财都是民脂民膏,取之于民,当用之于民。"正是这样的理念,让他在位期间,国库充盈,百姓富足。

有趣的是,这位节俭的皇帝却在赏赐功臣时格外大方。将军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文帝赏了他满满一车金银。周亚夫推辞说不敢受,文帝说:"将军为国流血,这些身外之物,不足以表寡人的心意。"

史书上记载,文帝在位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帝王节俭,天下富足。"老百姓更喜欢编顺口溜:"皇帝补衣裳,百姓福禄长。"

这种节俭作风,影响了整个朝廷。大臣们也都以节俭为荣,竞相效仿。就连富商大贾都不敢铺张浪费,生怕被人说不如皇帝知节俭。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长安城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富家子弟互相比谁家生活更简朴,谁穿的衣服补丁更多。这让周边国家的使节大为惊讶,他们说:"汉朝天子尚且如此节俭,难怪国力如此强盛。"

文帝去世后,他的节俭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老百姓说,这才是真正的仁君,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穿,把所有钱都用在了百姓身上。

这样的皇帝,你说百姓能不爱戴吗?这样的天子,你说后人能不敬仰吗?

长安城的秋天,枫叶如火。年近七旬的太中大夫张释之,坐在家中长叹。他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自己跪在代王刘恒面前时的情景。

那是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吕后刚刚驾崩,朝局动荡。大臣们密谋废黜吕氏政权,推举新君。许多人心中都有同一个人选——代王刘恒。

代王听到消息时正在批阅奏章。张释之跪着说:"天下危急,请王爷即刻启程。"代王放下竹简,轻声问:"为何选我?"张释之道:"王爷仁厚近民,天下归心。"

谁能想到,这位不显眼的藩王,竟成了开创盛世的明君。史书记载,文帝即位时已三十多岁。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本庶子,何德何能,敢当此位?"

这句话不是客套。文帝深知自己原本只是个藩王,能坐上龙椅,既是机缘,更是重托。他每天都提醒自己:寡人是替天下人管理天下,不是天下为寡人所有。

朝堂上发生过一件趣事。有次文帝在批阅奏章时打了个盹,惊醒后十分愧疚。他对大臣们说:"寡人差点误了国事。"张释之却说:"陛下日理万机,偶尔打个盹是正常的。"文帝摇头道:"为君者稍有懈怠,便可能酿成大错。"

这种对权力的敬畏,让文帝在位期间从不敢懈怠。他经常熬夜处理政务,衣不解带地工作。有大臣劝他注意身体,他总说:"寡人食的是百姓的粮,穿的是百姓的衣,怎能不多做些事?"

最让百姓感动的是,文帝特别重视民间疾苦。他规定:但凡有人告发官员欺压百姓,不论时间早晚,都要立即通报。一天深夜,有百姓告发县令贪污。文帝立即召见当事人,彻夜审理。

御史大夫说:"陛下何必急于这一时?"文帝却说:"百姓千里迢迢来告状,必是事出有因。让他们等着,就是寡人的罪过。"

文帝在位期间,创造了许多治国佳话。他废除了肉刑,减轻了赋税,鼓励农桑,整顿吏治。但凡涉及民生的事,他都亲自过问。大臣们都说,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帝这么替百姓着想。

有趣的是,文帝特别注重选贤任能。不管出身高低,只要有才能,他都会重用。他常对大臣说:"治国之要,在于用人。寡人既无德无才,更要倚重贤能之士。"

正是这种谦逊和务实的态度,让文帝聚集了一批能臣干吏。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开创文景之治的重要力量。史书评价说:文帝以谦逊得人心,以勤勉兴国事,开创了汉朝的第一个盛世。

当时的民间有个说法:文帝不是天生的帝王,但他是天生的好皇帝。这话虽不正规,却道出了真相。正因为他是个意外登基的藩王,才格外珍惜手中的权力,格外关心百姓疾苦。

张释之晚年时常说:"选择文帝做皇帝,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确实,一个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的皇帝,一个时刻不忘自己来路的君王,怎么可能不成为一代明君?

汉文帝的遗诏只有短短数百字,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智慧。这份遗诏在当时就被刻在石碑上,立在长安城的街头巷尾。老百姓看了,无不感慨。

遗诏开头说:"死者人之常也,举天下无不当死,此天地之大顺也。"这句话道出了生命的本质。生死原本就是自然规律,帝王将相,贩夫走卒,没有人能够超脱。

这让人想起一个场景。一个雨天,文帝在御花园散步,看见一只蚂蚁被雨水冲走。他蹲下来,用树枝把蚂蚁救到安全的地方。身边的宫女笑说:"陛下何必在意一只小蚂蚁的生死?"文帝说:"天地间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谁又能说蚂蚁的命不是命?"

遗诏里还有一句令人动容的话:"朕躬有咎,旰食者盖,不可追悔。"意思是说,自己任内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让大臣们跟着操心劳累,现在想来深感歉意。

史书记载,文帝在位时经常熬夜批阅奏章。大臣们劝他注意身体,他总说:"寡人食君禄,分君忧,岂能贪图安逸?"用现代的话说,这就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更有意思的是遗诏中的这句话:"其令天下吏民,皆释仇雠,和解怨恨。"临终前还在劝解天下人放下仇恨,这份胸襟,这种境界,在历代帝王中都是少见的。

有个细节特别动人。文帝死后,他的陵墓按照遗诏的要求,只用了三十亩地。而在他的陵墓里,考古学家发现最多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些普通的陶器。这些器物上,都带着补丁和修补的痕迹。

文帝的遗诏,影响了后世无数人。唐朝的魏征在临终前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何必执着于生死?"这分明就是在呼应文帝的心境。

宋朝的范仲淹读到文帝遗诏,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他说,文帝的遗诏教会了他如何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清朝的纪晓岚看完文帝遗诏后感慨:"此诏愈读愈觉精深,字字珠玑,句句见性。"他特别欣赏文帝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你看,一个人临终前说的话,往往最能体现他的境界。文帝的遗诏里没有对权力的留恋,没有对财富的执着,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

现代人读文帝的遗诏,依然能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对生死时的从容,面对权力时的敬畏,面对得失时的淡然,这些都是现代人最缺乏的品质。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文帝的遗诏,是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生命哲学的典范。"确实,这份遗诏不仅是一个帝王的告别词,更是一部人生的智慧书。

两千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读到这份遗诏,是否也能像文帝一样,以平常心看待生死,以敬畏心对待权力,以慈悲心善待他人?

汉文帝的遗诏,不仅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交代,更是一个明君对生命的感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是否也能像文帝一样,以平常心看待生死,以慈悲心对待天下?

参考文献

《史记·孝文本纪》,司马迁

《汉书·文帝纪》,班固

《资治通鉴》,司马光

《帝王临终遗诏研究》,陈寅恪

来源:嘉林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