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极其深刻且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学习和突破自我局限的核心。获取认知以外的知识,本质上是一场对自我思维边界的“越狱”。你无法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水平来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借助外部系统和独特方法。
这是一个极其深刻且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学习和突破自我局限的核心。获取认知以外的知识,本质上是一场对自我思维边界的“越狱”。你无法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水平来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借助外部系统和独特方法。
以下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帮助你突破“认知天花板”:
在方法之前,心态是钥匙。
拥抱“无知”:承认“我不知道”是获取新知识的起点。抱有“已知”的优越感,会关闭所有学习的通道。像苏格拉底一样,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产生求知的渴望。保持“初学者心态”:放下专家身份,以空杯心态去接触新领域。像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提问,而不是急于评判和下结论。追求“可证伪性”而非“正确性”:科学思维的核心是“可证伪性”。一个好的理论/知识,是那些可以被证明有可能是错的理论。这意味着你要主动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反的证据,而不是一味地加固原有信念。这是最强大、最核心的方法。
怎么做:主动去学习与你当前领域毫不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学什么:硬科学(物理、数学、生物):学习第一性原理、系统思维、进化论。人文社科(历史、哲学、社会学):理解人性、大规模协作、思潮演变。艺术(音乐、绘画、设计):培养审美、直觉和创造力。为什么有效:未知知识往往藏在其他学科的“工具箱”里。查理·芒格提倡的“多元思维模型”正是此意——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才能避免“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你的日常环境会强化你的固有认知。要主动打破信息茧房。
怎么做:与人交流:主动去接触和你背景、观点、年龄、阶层完全不同的人。尤其是那些让你感到“不舒服”或“无法理解”的观点,其中可能就藏着你的认知盲区。阅读“异端”:有意识地阅读你所在领域“非主流”学派、甚至是你反对派的著作和文章。如果你只读所有人都读的书,你的想法就只会是所有人的想法。对你深信不疑的观点进行 relentless(无情)的追问。
怎么做:“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这个来源可靠吗?是否存在偏差?”“如果这个观点是错的,会怎样?”连续问“为什么?”(5 Whys),直到触及最根本的假设。这个过程能帮你挖出深藏的基础预设,而那往往就是认知的边界。这是理解完全陌生概念的桥梁。
怎么做:当遇到一个无法理解的新概念时,问:“这个东西像我已知的什么东西?”例子:理解“区块链”很难,但把它类比成一个“全民共同记账且无法篡改的超级账本”就容易入门得多。当然,要明白类比只是拐杖,最终要超越它。“用”以致学。通过强制输出和实践,倒逼输入未知知识。
怎么做:费曼技巧:尝试把你一知半解的新知识,用最简单的话讲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比如孩子)听。你在“教”的过程中会立刻发现自己的理解漏洞,这些漏洞就是你不知道的“未知”。投身新项目:直接参与一个你完全不懂的项目(如让你一个文案去接触数据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压力下,你会被迫快速学习大量认知以外的知识。最终,这一切不是为了知道更多,而是成为一种人——一种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探索充满喜悦、对挑战自身局限充满勇气的人。
总结一下行动清单:
每周:读一篇与你领域无关的文章或看一个相关视频。每月:读一本跨界领域的经典入门书。每次遇到新概念:使用“类比法”和“费曼技巧”消化它。每次形成观点:用“苏格拉底提问”挑战它。主动:与你圈子之外的人交流,尤其是那些让你“不舒服”的聪明人。来源:书单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