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源自古老的牛郎织女星宿神话。这是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传说,由此也产生了七夕节中关于爱情、离别、祈愿的习俗,为历代诗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从古至今这些关于七夕的诗词不仅展现了爱情的不同维度,也
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源自古老的牛郎织女星宿神话。这是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传说,由此也产生了七夕节中关于爱情、离别、祈愿的习俗,为历代诗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从古至今这些关于七夕的诗词不仅展现了爱情的不同维度,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情怀。
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而汉代是牛郎织女传说基本定型的时期,《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便代表了早期文人对这一神话的文学化描写,表达了文人对游宦漂泊、夫妻分离等人生际遇的普遍感慨。
《迢迢牵牛星》 佚名〔两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永恒的相思与隔绝,近在咫尺却“脉脉不得语”。这不仅是神话人物的悲剧,更是人间无数有情人因仕途、战乱、礼教等各种原因被迫分离的象征。《迢迢牵牛星》是一首纯粹的“怨别诗”,集中表达了因外力阻隔而产生的深切相思与无法相见的巨大痛苦,是七夕离别主题的源头之作。
到了唐代,七夕节的民俗活动极为兴盛,最主要的活动便是女子七夕乞巧。唐朝时期宫廷和民间都会举行“穿针乞巧”、“拜月祈福”等活动,杜牧的《秋夕》描绘的便是深宫之中一个宫女的七夕夜晚。
《秋夕》 杜牧〔唐代〕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没有一个“愁”字,却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冰冷、孤寂的氛围,宫女仰望一年一度相会的双星,反衬出自己深锁宫闱、永无出头之日的悲惨命运,隐晦地表达了宫女对真挚爱情和自由生活的渴望。牛郎织女尚能相会,而宫女连这样渺茫的希望都没有。杜牧的《秋夕》此诗并非直接咏叹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巧妙地利用七夕之夜特有的星空和氛围,借景抒情,深刻揭示了宫廷制度对女性青春的摧残和她们内心的痛苦。
同在唐朝,比杜牧更年长的白居易则是写下了《长恨歌》这样一篇长篇叙事诗记述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长恨歌》此诗在批评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的同时又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唐代〕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帝王后妃的爱情,比之寻常百姓的爱情来得更为复杂些,不仅有爱恨别离,更有家国天下。牛郎织女被天河阻隔的命运,暗喻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与杨贵妃被迫分离、生死相隔的悲惨结局,使两人间的“密誓”充满了宿命感和反讽意味。“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恨”,根源之一就在于这七夕之誓的无法实现。牛郎织女尚有重逢日,而帝王与贵妃却永无再见之时。此时的七夕不仅是民间爱情的节日,也是帝王爱情的重要见证和永恒的遗憾象征。
到了宋代,七夕民俗进一步发展,观念也更加世俗化、哲理化。秦观的《鹊桥仙》一词可以说是七夕文学乃至爱情文学中的千古绝唱。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宋代〕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的《鹊桥仙》没有停留在牛郎织女分离的痛苦上,而是以极高超的立意颠覆了传统的七夕哀歌。将牛郎织女的相逢置于金风送爽、白露晶莹的清秋美景之中,强调其相逢的珍贵、纯洁和超凡脱俗,认为这短暂的相会远胜于尘世间无数庸常的相守。真挚爱情的核心在于情感的深厚、坚贞和长久,而不在于形式上的长相厮守。这种精神层面的契合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将原本凄美的爱情故事升华成为一种高尚、永恒的爱情理想。
《鹊桥仙·纤云弄巧》此词赋予了七夕新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诉说离别的日子,更是歌颂坚贞、纯粹、超越时空的伟大爱情的节日。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可以经受分离的考验,只要有忠贞不渝、心意相通的精神之爱,即使分离也是完美的。
有分离的深情,也有国破家亡的凄凉,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便是李清照南渡后,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赵明诚病逝的巨大悲痛后于晚年写下的心境孤寂凄凉之作。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宋代〕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开篇以凄清秋景奠定全词浓郁的悲剧色彩,而后化用张骞乘槎典故,更添人生际遇的绝望感。《行香子·七夕》此词是李清照个人悲剧与时代悲剧在七夕这个特定时间点的投射,她借牛郎织女之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身在国破家亡后的对亡夫的刻骨相思,悲慨人生际遇的变幻莫测与晚年漂泊无依的孤寂凄凉。
七夕古诗词,以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为基石,经过历代诗人的不断书写和演绎,形成了一个丰富深邃的情感与思想世界。它们从最初侧重表达相思隔绝之苦,如《迢迢牵牛星》,逐渐扩展到描绘节日民俗风情、抒发个人际遇感慨,如《秋夕》,并被用来象征帝王的爱情与遗憾,如《长恨歌》。秦观的《鹊桥仙》的出现,标志着七夕诗词在思想境界上的重大飞跃,它不再沉溺于离别的哀伤,而是以充满哲思的笔触,热烈歌颂了爱情本身的纯洁、坚贞与永恒价值,提出了“真情超越时空”的崇高理想,极大地升华了七夕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歌颂坚贞爱情的永恒象征。
这些古诗词从不同角度——离别之苦、坚贞爱情、宫怨哀愁、人生哲理、个人悲慨等丰富了我们对七夕的文化想象和情感体验。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关于七夕的璀璨星河。
来源:修尔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