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美国硅谷工程师戴夫·阿斯普雷(Dave Asprey)研发并推广了一种特制咖啡饮品,取名为“防弹咖啡”(Bulletproof coffee)。
昨天的关于20种咖啡种类介绍的文章中,我提到了防弹咖啡,今天就聊聊防弹咖啡名称的由来。
其实最早前我也很纳闷,为什么叫防弹咖啡,我昨天说,这和我们中国有关,今天就具体聊聊。
一杯普通的咖啡加上黄油和椰子油,竟被冠以“防弹”之名,成为风靡全球的饮品。
这个看似离谱的名字背后,是一段跨越从西藏高原到美国硅谷的奇妙旅程。
2011年,美国硅谷工程师戴夫·阿斯普雷(Dave Asprey)研发并推广了一种特制咖啡饮品,取名为“防弹咖啡”(Bulletproof coffee)。
这款咖啡的诞生源于阿斯普雷的一次西藏之旅。
在旅行中,他身体产生了强烈的高原反应,但喝了一碗当地藏民提供的酥油茶后,不适症状很快消失,还感到身体充满了活力。
回到美国后,阿斯普雷一直对那种感觉念念不忘,决定复刻一款类似酥油茶的饮品。
试验过程并不顺利——他最终没有直接复制酥油茶,而是用咖啡代替茶,用草饲黄油代替牦牛黄油,并加入了椰子油。
将这些原料经过搅拌机打匀后,一种新的咖啡饮品就此诞生了。
一、“防弹”之名的由来
阿斯普雷在与朋友的讨论中,朋友提出要给这种咖啡取个响亮的名字。
阿斯普雷忽然想到“防弹”这个词能够形容自己饮用后的感受:喝完之后精力充沛,“刀枪不入”,就好像穿了防弹衣一样。
不知道他是否受到了中国“防弹僧人”的铁布衫的影响,他将这款咖啡命名为“防弹咖啡”。
尽管这一解释未能说服所有人——明明是原版酥油茶起效,为什么阿斯普雷要说自己“翻版创造”的防弹咖啡有如此神奇效果?但这个名字确实为产品的走红出了一把力。
从营养角度看,酥油热量高(每100克约860千卡),脂肪含量极高(约94.4克),能有效补充体力,适合高能量需求的人群。
它含有的维生素A对视力有益,并传统上认为有滋润肠胃、和脾温中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酥油脂肪含量极高,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
二、不只是“防弹咖啡”
防弹咖啡并非唯一拥有特殊命名由来的咖啡。相比之下,其他咖啡的名称来源显得更加传统:
• 美式咖啡(因消费者属性得名):美国大兵喝不惯意式浓缩咖啡,便加入大量白开水稀释,最终这种稀释后的咖啡被称为美式咖啡。
• 拿铁咖啡(因原料得名):“拿铁”(latte)在意大利语中是“牛奶”的意思,将意大利浓缩咖啡和牛奶混在一起,就是拿铁咖啡。
• 卡布奇诺(因外观得名):咖啡颜色很像圣嘉布遣会(capuchin)修士的褐色道袍,最上层的奶泡像修士戴的尖帽子(cappucio),结合二者得名。
• 摩卡咖啡(因港口得名):摩卡港是15-17世纪全球最大的咖啡贸易中心和港口,从摩卡港运来的咖啡就叫摩卡。
三、争议与走红
尽管防弹咖啡的名字听起来似乎有些“离谱”,但这个随意中透着新奇的名字,恰恰满足了消费者尝试新鲜事物的心理,为产品的走红提供了助力。
防弹咖啡在社交媒体和名人效应下迅速走红。
音乐制作人Rick Rubin曾向英国歌手Ed Sheeran推荐过防弹咖啡,后者在格莱美红毯上对其赞赏有加。
《超人归来》主演Brandon Routh、美国女演员Shailene Woodley和《今夜秀》主持人Jimmy Fallon等名人也公开支持过防弹咖啡。
在中国,防弹咖啡也收获了不小的市场。
在短视频平台,带“防弹咖啡”话题标签的视频播放量也非常高,其他相关话题的视频播放量也都过百万。
从西藏的酥油茶到硅谷的防弹咖啡,这个看似随意的名字不仅成就了一个品牌,更反映了一种现代消费文化——一个好名字和好故事往往能带来巨大的市场价值。
正如咖啡本身无法真正防弹一样,在营销的世界里,最重要的或许不是产品的实际功能,而是它能为消费者提供的想象空间。
关于这些比较有特色的咖啡,您是否喜欢,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
来源:CoffeeUniverse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