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卖书”的95后,窥见了深圳的一千零一夜 |我的深圳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2 21:03 2

摘要:长桌旁,有人伏案疾书,有人蜷在卡座翻动纸页,咖啡机偶尔发出低沉的嗡鸣。张小燕推了推眼镜,轻手轻脚地调整旋转书架上的书籍顺序。

凌晨12点,深南大道的车流渐稀,中轴线上的24小时书吧依然亮着灯。

长桌旁,有人伏案疾书,有人蜷在卡座翻动纸页,咖啡机偶尔发出低沉的嗡鸣。张小燕推了推眼镜,轻手轻脚地调整旋转书架上的书籍顺序。

这里是全国唯一连续19年不熄灯的书吧,累计点亮超过16万个小时。作为书吧的选品师,张小燕习惯在午夜巡场,观察哪些书被翻旧了边角,哪些角落的读者需要一盏更暖的灯。

而她和24小时书吧的故事还要从三年前说起……

“我想为这些瞬间找到对应的书”

2021年,机缘巧合之下,大学刚毕业的张小燕成为了深圳书城24小时书吧的选品师。彼时书吧刚完成升级改造,旋转书架、静思区、档案卡座等新空间如同魔方般重组了阅读场景。

新增的档案卡座

面试时店长黄威问她:“为什么选这份昼夜不分的工作?”

张小燕掏出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大学四年她对各地书店的观察:“喜欢读诗的人习惯用手指划节奏、有人读《活着》的时候会蜷在角落—— 我想为这些瞬间找到对应的书。”

起初她屡屡碰壁:比如特地从豆瓣选出的高分文学作品——弗朗茨·法农的《黑皮肤,白面具》放在推荐区无人问津;抱着试试的心态放置的《阿勒泰的角落》却因热播剧的影响莫名成了畅销书……

直到某天傍晚,她发现一位因躲雨闯进书店的大姐,蹲着身子反复摩挲着书架上那本《身为女性的选择》的封面,却未取书。

“她后来发短信说,退休后一直在家帮忙带孙子,那晚盯着书名看了半小时,决定和家人商量自己出去旅行一趟。”张小燕在周报写下感悟: “选品师不是荐书机器,而是情绪翻译官。”

从此,她学会用细节丈量需求——

把吧台区的书垫高5厘米方便取阅;

在科技区铺设《云彩收集者手册》, “代码写崩了可以数数积云”

甚至会为一些考试书籍配备铅笔便签,因备考者习惯在空白处演算公式。

把吧台区的书垫高5厘米方便取阅;

在科技区铺设《云彩收集者手册》, “代码写崩了可以数数积云”

甚至会为一些考试书籍配备铅笔便签,因备考者习惯在空白处演算公式。

“书架可以像深圳的地铁线路,有明确的轨道,又能容得下特别的交汇”。

在书吧的旋转书架上,2000多种书籍被分为“哲学”“人文”“经济”等主题。问及最能代表深圳的书,张小燕取出了第三层C位的《原则》,“深圳人总在追问规则与突破的边界,或许可以从达利欧的思考找到答案”。

这个95后选品师指着书里的段落:“你看这句‘痛苦+反思=进步’,简直是为来深青年定制的slogan。”

而店长黄威则与她形成微妙互补。这位深耕书吧的“掌灯人”,坚持《城市的精神》更能代表深圳。 “深圳的灵魂不单在GDP数字里,也在城中村握手楼的缝隙间、在凌晨两点书吧的翻页声里。”

张小燕形容,这样的碰撞就像深圳的AB面, “一面是实用主义,一面是人文主义。”

选品师VS观察者

比起选品,张小燕更习惯在书吧观察着人来人往。

程序员偏爱《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宝妈们常借《正面管教》;而让她眼眶发热的,是某天清晨在《小王子》里发现的字条:“今天是我来到深圳十周年纪念日,谢谢书吧带来的陪伴”。

她还特别提及了一位银发老人,每周三会选择一本中外诗集坐在固定角落,“他读《秋日》时会轻敲桌面打节拍,好像能看到他在和年轻的自己对话”。 张小燕表示,书吧日均200+的客流量中,有近三成是像老人这样的固定读者。

去年策划“仲夏夜之梦”主题展时,张小燕撤下畅销区的成功学著作,将三岛由纪夫的《潮骚》摆成海浪般的弧线,“在市中心也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安抚。”

布展当夜,一位穿格子衬衫的女读者徘徊良久,最终找到了张小燕:“你们知道吗,我看到主题的时候就想到了这本书!”

在交流过程中才发现,对方想要推荐的书单有4本与自己准备布展的书单重合。 “很神奇,那一刻就像遇见平行时空的自己。”张小燕说。

在发掘灵魂共振的同时,张小燕也时刻见证着蜕变。

书吧几乎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会记得,那位三战司法考试的的“法考哥”。

提起那位30多岁的湖北汉子,张小燕还是难掩感慨:三战司法考试,每天仅睡三、四小时,公文包里永远装着牙刷牙膏,用“憋尿学习法”对抗困意,最终在书吧角落完成人生逆袭。

资料图。

通过司法考试后,“法考哥”偶尔还是会回到书吧,回到那个熟悉的角落读读书,他告诉张小燕: “这里给在城市中迷茫的人留下了一盏灯,一个归宿。”

一盏灯与一座城的共生

回想起初到书吧时,张小燕被夜间客流震惊,“已经是晚上了,深圳人真的把阅读刻进生物钟。”

《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居民人均阅读量约15本,远高于全国的4.75本。对于有图书购买行为的群体而言,纸质书人均购买量为13.45本,电子书人均购买量为14.77本,人均购书量连续32年全国第一。

但这些数字远不及张小燕的观察生动:被翻得翘边的《燕东园的左邻右舍》、银发老人的风铃木书签、还有那位把《如何拥抱一只刺猬》翻了一遍又一遍的母亲,她在便签上写下:“昨天儿子主动拥抱了我”。

在深圳福田,24小时书吧是人们坚持阅读的缩影,也是与这座爱阅城区的阅读之约。

“书吧不是乌托邦,而是深圳人的现实锚点。”张小燕说。

当深圳在“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光环下加速奔跑,这盏19年未熄的灯,始终坚持让每个无处栖息的灵魂找到归航的灯塔,就像书吧门口写到的: “即使整个城市都沉入了黑夜,这盏灯也为你亮着”。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