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首政治性非常强的诗,但我们不从政治性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而主要从文本内容来看,从中能看到毛泽东一种比较特殊的观察问题的视角。
1973年毛泽东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首诗: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郭老指的是郭沫若)
这首诗的是这样写的: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是一首政治性非常强的诗,但我们不从政治性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而主要从文本内容来看,从中能看到毛泽东一种比较特殊的观察问题的视角。
这首诗翻译成成白话文是:劝你不要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情,虽然经常被人们诟病辱骂,但是这件事情要商量。秦始皇虽然死了,但是他巨大的功业依然存在。孔子的学说,儒家的思想,冠冕堂皇,听起来很高端大气。名声很高,实际上像秕谷稻糠一样价值不大。历朝历代实行的都是秦王朝创制的制度,这是实实在在的影响,实实在在的功业。所以你写的《十批判书》批判先秦思想,批判法家思想,批判秦始皇,那不好,不是好文章。熟读唐朝人柳宗元写的《封建论》,但是不要从柳宗元倒退到周王朝那里去。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高度评价秦始皇。认为秦始皇的贡献很大,功业流芳百世,“百代都行秦政法”。孔夫子呢?是儒家的创始人,注重伦理道德,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但是空话说的比较多,实事儿干的比较少,所以“孔学名高实秕糠”。而且孔子是一个开历史倒车的,是一个历史复古主义者,他希望的是回到周王朝的状态。
毛泽东年轻时代曾经说过,有传教之人,有办事之人。
孔子就是一个传播学问,教化人民的人。而秦始皇就是一个办实事的人,而且是建功立业的伟大实践。虽然看毛泽东对两者都比较青睐,而他自己实际上也是既有文治又有武功的人。
但是进一步讲,毛泽东是特别强调建立功业的,因为理论也好,思想也罢。最终要指向实践的。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够改变这个真实的世界,才能让国家强大,民族振兴。
而且毛泽东坚信历史一定是向前发展的,而儒家的历史复古主义思想是毛泽东不欣赏的。
来源:泥土最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