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思政课”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园与社会联动的育人新形态,是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渠道,需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借助数智技术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时空壁垒,通过破解育人痛点、重构育人格局、引领创新发展,构建起资源融通、主体协同、实践立体的创新体系,有效提升
“大思政课”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园与社会联动的育人新形态,是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渠道,需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借助数智技术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时空壁垒,通过破解育人痛点、重构育人格局、引领创新发展,构建起资源融通、主体协同、实践立体的创新体系,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
以数智化赋能“大思政课”,破解育人痛点并重构育人格局
当前,全国“大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仍面临时空限制、资源壁垒、互动局限等现实痛点。数智技术可通过场景重构、资源整合、模式创新,构建“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协同体系,从空间、资源、主体三个维度拓展思政引领的广度与深度,形成多元融合、三维互通的立体式育人新生态。
一是打破时空限制,构建虚实结合“大课堂”。以数智化推动思政课堂从单一教室向多维场景转换,可形成线下实体、线上虚拟、社会实景三位一体空间格局,破解实践教学“亲历难”困境。比如,可利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将红色文化遗产等资源转化为沉浸式可交互数字场景;借助5G直播、校地互联互通等方式,实现千里“共上一堂课”,打破地域限制与教育资源空间隔阂。
二是突破资源壁垒,建设协同共享“大平台”。以数智化助力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等各大平台整合理论资源、实践素材、数据要素,运用智能推荐算法实现资源精准匹配、跨区域资源联动,能够使平台成为资源整合、教学协同、社会参与的数智化生态载体,解决优质资源分散化、利用碎片化的“供给难”问题。
三是拓展主体维度,构建跨界融合“大师资”。数智化教研和培训手段,可助力打造既能站在理论前沿、又能扎根实践沃土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广泛邀请行业专家加入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借助数智技术开展远程讲解、互动研讨,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
四是增强主体参与,促成互动育人“大格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重构师生互动范式,可实现从单向灌输到智能交互的转变,形成数据驱动、精准识别、智能引导互动机制,打破传统“大思政课”主体参与瓶颈,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互动育人格局。
以数智化赋能“大思政课”,创新教学模式并推动思政建设
数智化的深层价值,在于通过技术融合、模式变革、生态构建推动“大思政课”实现系统性创新,进而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实现思政引领力质的跃迁。
一是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升教学吸引力。数智化催生“数据追踪”,使思政教育从经验育人转向精准育人。AI思政课、知识图谱等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追踪学生学习轨迹,精准识别学生学习状态,并据此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这种集可视化、交互化、个性化于一体的学习方式,可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二是打造智能评价与反馈体系,提升教学针对性。通过智能评价工具、即时反馈机制、多模态数据采集等,夯实精准评价基础;运用智能摄像头、电子签到系统、数字化平台等全过程记录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行为等,可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及公正性。
三是构建全链条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学有效性。基于师生好评率、资源使用率等重要指标,构建“大思政课”资源动态淘汰机制;建立健全资源准入标准,注重思政教育教学资源的政治性、时代性等,使之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有力支撑。
铸就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工作。推进“大思政课”数智化,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可有效提升思政引领力。高校应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改革勇气、更实的创新举措,持续推动“大思政课”数智化建设,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云南财经大学法政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智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4NDYB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青海日报